跳转到内容

柳书琴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柳书琴(1969年),是台湾文学中生代研究者。目前在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服务。“日据时期台湾文学”、“殖民主义与文学生产”、“东亚殖民地比较文学”是其研究专长。研究主题最早是1940年代的台湾文学,处理皇民化运动,以及皇民文学的相关议题,其硕士论文是“战争与文坛:日据末期台湾的文学活动”。

之后,以《福尔摩沙》杂志的作家群为对象展开研究,不仅以这些人的留日文学活动作为博士论文内容,也将这些作为任教期间的研究题材,日后集结出版,联经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即是其成果。民国94年以后,她逐渐转向台湾日治时期的汉文教育、汉文通俗文学、风月报方面的研究,也从事台湾与其他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满洲国的文学比较研究,近年著眼于台湾的左翼文学,研究朱点人郭秋生等左翼作家的生平事迹,及文本所展现的反殖民精神。

论爱

[编辑]
  • 我只是单纯地去爱。所以,没有节制,没有计谋,不会做作,不知修饰,无法停止爱恋,一切问题只是不知道规矩。[1]

论民族主义

[编辑]
  • 民族国家在与殖民主义格斗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落入文化本质主义的视野。民族主义扼杀了各种本土差异,压抑了地方文学的多重可能,也化约了复数的地方文化传统[2]

论后殖民论述

[编辑]
  • 我相信后殖民论述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单一文化专制中解放各种带有地域性、土著性的词汇与表述,从内向外自然展现地方与世界各地域之间的平等对话[3]
  • 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文学,国民的社会关怀将失去一片繁衍的土地,别的国家或社会也将渐渐忘记其容颜[4]


  • 台湾文学,在国际社会里,可以是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如何使“台湾的感动”向下传续,如何使“台湾的名字”广为看见,将是亟待政府部门和学界共同努力的下一个挑战。[5]


  • “非国家文学”的台湾现代文学,提供了民族国家文学想像及其之外更为多样的,凝视现代的契机。无法顺利向上凝结到民族国家想像(或社会主义世界主义想望)之中的文化论述能量,向下沉淀的结果,蓄积出一股“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力道。当代台湾活跃于国内及国际的民间社会、文化团体、慈善运动与非营利组织,都是很好的证明。在描绘旅日青年文艺理想及其行动的过程中,可以看见今日台湾社会的活力来自多方涵育行诸长远的地域文化势力。专注凝视一片土地细节的历史与文化,使我们更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觉察。既然台湾不过是步履蹒跚、却不得不急促迈入(或被卷入)全球现代队伍的众多“传统失地”的一处。那么,台湾现代文学也应该能够在见证、思辩或意图抗拒全球化袭卷地方文化的洪流中,提供启示。[6]


  • 基本上,不管是在台湾在满洲,都是从传统文学一直往现代文学流变,然后在传统文学的演化过程里面,它会从古典的东西一直下来,到当代还有,会发展出通俗文学、新文学。台湾或满洲都会开展出本土的汉语文学跟在特殊体制底下形成的日语文学,是一个双语的状况。那这样子的双语状况,我用我的方式理解,把它想成生态流域的概念,就是说,在清代,台湾儒学社会发展到一个程度,在中国东北也有它自己的文学累积,每个区域都是一样!它都有自己负载的文化能量,这样文化能量的力量是超乎一个国家架构的!它会在旧的国家架构或民族架构崩解以后,再进入到新的国家架构里面,只是说,新的国家架构给予的立场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变貌。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就不会以一个去看老古董的心情,或去看畸胎儿的心情,去看待每一个社会在传统的转变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那种非常奇特的文艺形式或是一些文类[7]


  • 台湾文学的创作及其知识化的历程绝非容易,更非一时、一党、政治性操作的结果。台湾文学作品的典律化,台湾研究的学科化,其过程都是可以被客观分析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有其漫长深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抒发集体情感、认识自身土地与历史的权力及渴望[8]


  • 当我们关心“台湾文学的研究发展”,讨论这个问题时,比起细论研究议题、大谈研究方法,首先更应思考──当前社会求助于台湾文学的是什么?台湾文学能回馈给这个社会的又是什么?如果不从这里下手,单从学院体系来思考研究、推动研究,不仅与社会现况隔阂,更会影响到人才的培育与就业。学术研究、人才培育和职场人力需求必须整体考量,一旦这个循环受阻,学术研究就不可能存活,不会有荣景。[9]

论台湾

[编辑]

台湾在全球现代史的存在意义:

  • 在西方中心的现代性神话依旧徘徊在当代全球化论述中阴魂不散之际,我们需要更为详尽的“地方的现代史”,从地方、人民、传统与环境的角度回溯与保存经历千锤百链的地方生命与生活。正是在这样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点,台湾不论作为全球化之下的一个地方,或作为现代史中的一个案例,其与全球依存共生却不消灭的文化主体意义,才是独一无二、历久弥新的。[10]


  • 我认为,台湾因为在近代史的百年以内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它有许多超越国家、民族的经验,这个经验在全球--一个平等性的全球社区的发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要怎么样把我们的经验拿出来,就必须要靠“知识化”的工程,这个知识化的工作,包括最早出土这些文献,翻译这些文献,这些文献可能用日语、荷语,以及其他不同的语言写成。必须把它们翻译,然后出版;之后研究,然后累积,这样我们的成果才能被外国接受。外译、到外国发表;同时也向下,向我们的国民教育发展,透过这种对国际的输出,以及对国民教育的回馈,达到新的循环。然后从两边得到新的讯息,修改我们的判断,经过这样的循环,大量、反复,这个知识化过程才会真的渗透,我们才会成为理解自己的世代,这是非常重要![11]


本土研究的价值:

  • 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仰赖于各式各样的地方经验。地方文化与大众生活密接,反映了民众的苦乐和梦想。相异地方文化的平等并存,区域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伸展,有助于不同国家或社会群体的彼此认识和尊重,可以说是社会民主与区域和平的基础。本土研究具有多种价值,我所看重的意义即在这里。不论从台湾史、东亚史或全球化角度来看,或在文化交会、大洋南北东西经贸移民往来各方面,都具有枢纽位置的台湾,其地方经验无疑是珍贵的。因此,台湾研究不仅对台湾内部、对亚洲地域有重要价值,亦有潜力成为全球本土研究中极具参考性的一类型。[12]

感性的研究心得

[编辑]
  • 我在学生时代,最早采访的是台湾的老作家,在我教书以后,开始接触另外一个地区的作家,我感觉他们想告诉我这个后辈:我们究竟为何而写?。我在采访的过程当中,问了非常多问题,有些问题对他(注:“他”是指,演讲当时,讲者投影片上的一位东北老作家)来讲都太枝节了,他(们)只想向我传达一个问题,(问题)是:你知不知道文学在我们那个时代的意义?那个意义是跟你们现在在搞的文学是不一样的!”他(们)一直想要告诉我这个,这也是我过去从很多台湾老作家身上感受到的一样!“为什么要写?”他(们)告诉我说:“文学是一种工具!在一个没有公民权与政治权的时代,文学就是政治的工具、市民的工具、争取自由的工具、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13]


  • 历史惠我以理性,文学赐我以想像。当我行经一个小村小镇,渡越一条川水,接近一个离岛,或踏入一湾海峡,百年流丽的故事便在我眼前上演。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缓缓品读一篇台湾小说,在与同土地他者生命经验的交流与共振中,沈思自己[14]


  • 白发皤皤的老作家们以喑哑声音,在一介研究生面前眼神闪耀光彩的娓娓道来,令我难忘。这使我无论如何都想把殖民统治下台湾作家,追求社会爱、追求自由、追求美的那股人文精神传递下来[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柳书琴/著,〈刺桐〉,刊载在2008年10月《生态台湾》第21期,页60。
  2.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序言第2~3页。
  3.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页21。
  4.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2011年10月《国文天地》第27卷第5期,页46。
  5.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2011年10月《国文天地》第27卷第5期,页46最后一段。
  6.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序言第3页。
  7. 2012年9月柳书琴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演讲录影,讲题为:“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左翼文学的案例 ”,影片网址:http://140.113.86.231/site/channels/25/episodes/3118?locale=zh_cn&video=hq。該段語錄位在影片開始後的第7到第11分鐘之間。
  8.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号第27卷第5期《国文天地》,页42。
  9. 柳书琴/著,〈“当前台湾文学议题座谈会”发言稿〉,刊载在2014年春季号第29期《文学台湾》,页224。
  10.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序言第3页。
  11. 2012年9月柳书琴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演讲录影,讲题为:“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左翼文学的案例 ”,影片网址:http://140.113.86.231/site/channels/25/episodes/3118?locale=zh_cn&video=hq。該段語錄位在影片開始後的第3到第4分鐘之間。
  12.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号第27卷第5期《国文天地》,页42。
  13. 2012年9月柳书琴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演讲录影,讲题为:“殖民地文学的力学构造:台湾左翼文学的案例 ”,影片网址:http://140.113.86.231/site/channels/25/episodes/3118?locale=zh_cn&video=hq。該段語錄位在影片開始後的第6到第7分鐘之間。
  14.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号第27卷第5期《国文天地》,页42。
  15. 柳书琴/著,〈台湾文学:台湾最柔软、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刊载在2011年10月号第27卷第5期《国文天地》,页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