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葛劍雄(1945年12月15日),歷史地理學者、歷史學家。

語錄[編輯]

  • 他們一般沒有專一的宗教信仰,只是敬畏一切鬼神,膜拜一切菩薩,相信因果報應,因而更加逆來順受,麻木不仁。他們的民族觀念遠沒有達到明辨夷夏的地步,往往同地域觀念和貧富觀念混雜在一起,所以會歧視貧窮的異族人,就像看不起貧窮的外鄉人一樣。但對異族的官員皇帝,卻是不敢有絲毫不滿的。衣冠服飾的改變會引起他們的不滿,但絕不會像知識分子那樣看得嚴重。(《統一與分裂》)
  • 對文物、藝術品、書籍、檔案、禮器、樂器等,或者因為不了解它們的價值而任意遺棄 ,或者在掠奪、運輸過程中造成嚴重破壞。對學者、藝術家、管理人才、特殊技藝的工匠等人 ,或者因為他們依附於原有政權而予以殺戮、強制遷移或掠為奴隸。
  • 知識分子中的少部分通過種種途徑成為統治集團的成員,少數人還可以進入最高層。但在正常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可能對統一和分裂一類問題起直接的作用,至多只能獻計獻策,而聽任皇帝宸衷獨斷。
  • 與這些積極的強制性遷移相反,統治者對合理的、開發性的遷移卻並不熱情,往往採取種種手段加以禁止,不得已時也只是默許而已。因為根據歷代的法律,百姓都被編入戶籍,​​一般是不得自由遷移的。各地方官為了保證賦稅收入,顯示自己的政績,也不會准許自己管轄的百姓外流。
  • 但是對「天命」的崇拜又使他們擁護一切在奪取最高權力鬥爭中的獲勝者,而不問其以往的身分和獲勝的手段。
  • 儘管中國各政權的實際疆域不斷有所擴大,但正式設置行政區域的範圍卻變化不大,中原王朝、漢族政權尤其如此。這除了有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外,同儒家學說這種保守、封閉的天下觀也有很大的關係。
  • 總之,農民反對的是戰爭動亂,而不是分裂分治;擁護的是輕徭薄賦,而不問是否統一 。當然農民中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居住在城市近郊的農民較多受到市民的影響,家庭手工業收入高的農戶更接近手工業工人的態度。
  • 在這些地區,中原王朝一般不設置正式政區,而是建立軍政合一的監護性質的機構,其主要使命是保證當地原有的部族或政權對中央王朝的忠誠,而不干預它們的內部事務。這並非出於中央統治者的仁慈和明智,而是別無選擇。因為當地缺乏在規模開墾的基本條件,不可能就地解決糧食供應,而如果取之於內地,如此漫長的補給線決不可能長期維持,所以只能派駐少量的軍隊,集中在有限的據點中。
  • 從道德標準而言,農民接受最多的是儒家的尊卑有序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觀念。他們承認自己身分的卑下是命運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風調雨順,以便交納皇糧、維持溫飽。他們所夢想的也不過是當一富足的小農,至多以小地主為目標。
  • 但對「真龍天子」,對不管是哪一家的「官府」,會毫無例外地服從;因為改朝換代對他們來說只不過像是換了一任縣官或一個東家,照樣是焚香叩頭,納糧當差。
  • 但無論如何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視野要超過農民,他們對統一和分裂的關注程度和反應也大大超過了農民。
    商業和手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集鎮,並且聯繫著一個人數更多,萬分複雜的市民階層。這些人中有的有一定的文化,有的能獲得較多的空閒時間,居住的集中使這些因素得以發揚,形成了一種反應迅速、影響面廣的市民意識。這一意識往往雜亂無章,無奇不有,但大多包含著這樣幾種觀念意識:忠君愛國、疾惡揚善、公平交易、因果報應、發財致富、國泰民安等。這一意識自然有其庸俗、消極的一面,但也包含著對商品經濟的追求和原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 當兵打仗,只是農民不得不承擔的義務或謀生手段,除了少數人能謀得一官半職或因搶掠而發財以外,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自願投入的,除非他們自己的生命財產已經受到或面臨著嚴重威脅。今天我們大加頌揚的統一戰爭對參戰的或不參戰的農民來說,直接的結果只是死亡、傷殘、增加賦稅,而不會得到開疆拓土的好處。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鏈接[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維基語錄鏈接:名人名言 - 文學作品 - 諺語 - 電影/電視劇對白 - 遊戲台詞 - 主題 - 分類

外部鏈接[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維基語錄鏈接:名人名言 - 文學作品 - 諺語 - 電影/電視劇對白 - 遊戲台詞 - 主題 -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