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友邦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李友邦(1906年4月21日—1952年4月10日),本名李肇基,生於台灣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日本時代抗日份子,就讀高中時曾組織夜襲日警派出所。事後前往中國廣州,加入黃埔軍校,受當時國民黨負責僑務的廖仲愷栽培。抗戰勝利後,李友邦以台灣義勇軍中將司令頭銜光榮回台。1952年,在國民政府戒嚴時期,以涉及蔡孝乾匪諜案的罪名,遭到處死。[1]

名句

[編輯]
  • 我還記得我在孩提的時候,曾以「失言」被掌的一段故事:某日,因與一個日本兒童互謔,被侮,遂憤然而說:「如在中國,君我當異於是!」恰被一個日籍教師聽見,立刻跑來,不問情由,不分皂白,大巴掌直向我的臉頰打來,並令我住嘴,不再多說。這是我所以終身以從事臺灣革命事業的一個細因,今日回憶,往事歷歷,猶在目前,但年事已長,大志未酬,這又不能不令人感到無限慚愧的。[2]
  • 革命事業是偉大而艱苦的,要想獲得革命的成功,必須要有革命新細胞不斷的補充。[3]
  • 我們堅決的相信:臺灣少年團──他將是我臺灣革命後繼者的搖籃與焙爐!
  • 臺灣沒有收復,我們是無以為家,倭寇沒有打倒,我們也不可能來進學校攻讀。青年團是團結青年,訓練青年的組織,它就是我們今天的大家庭,大學校,希望臺灣青年們都團結在這個組織裏,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來開展工作,壯大自己。[4]

註釋與語錄出處

[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1. 何香凝、廖仲愷父子與台灣
  2. 李友邦/著,〈臺胞未忘祖國〉,收錄在王曉波編的《臺胞抗日文獻選編》,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
  3. 李友邦/著,〈為什麼組織臺灣少年團〉,收錄在王曉波編的《臺胞抗日文獻選編》,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
  4. 李友邦/著,〈臺灣青年的任務與今後的修養──為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義勇隊分團部而作〉,收錄在王曉波編的《臺胞抗日文獻選編》,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語錄連結:名人名言 - 文學作品 - 諺語 - 電影/電視劇對白 - 遊戲台詞 - 主題 -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