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通往奴役之路》(英语:The Road to Serfdom)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知名著作,自1944年第一版起,该书成为了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通往奴役之路[编辑]

  • “如果在创造一个自由人的世界的首次尝试中我们失败了,我们必需再来尝试。个人自由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这一指导原则,在今天依然像它在十九世纪那样是正确的。”[1]:238-239

被委弃了的道路[编辑]

  • “我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没有这种经济自由,就不会产生以往时期的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虽然十九世纪的一些最伟大政治思想家,如托克维尔(De Tocqueville)和阿克顿勋爵曾经对我们提出过警告,说社会主义意味着奴隶制度,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而现在我们已经看见了一种新形式的奴隶制度在我们眼前兴起,我们竟已完全忘记了这个警告,以致我们很少想到这两件事情可能有联系。”[1]:4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由基督教与古典哲学提供基本原则的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后逐渐成长和发展成为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这种个人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也就是承认在他自己的范围内,纵然这个范围可能被限制得很狭小,他的观点和爱好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是相信人应能发展自己个人的天赋和爱好。‘自由’一词现在因经常被使用和滥用,以致我们在使用它来表明它当时所代表的理想时,也颇感踌躇。‘宽容’(tolerance)一词也许是唯一的还能保存这种原则的完整意义的用语,这项原则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处于上升的状态,只是在近来才又趋于低落,且当随极权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完全消失。”[1]:5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使个人从他从事日常活动时束缚他的那些习惯的和成规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至于自觉地认识到个人的自发的和不受拘束的努力能够产生一种活动的复杂秩序,则只有在这种发展已经有了某些进展之后才有可能。随后到来的拥护经济自由的有系统的论证,乃是经济活动的自由发展的结果,而这又是政治自由的一种无意识的没有预料到的副产品。”[1]:6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只是在工业自由打开了自由使用新知识的道路以后,只是在凡是能找到人支持和负担风险的每件事都可尝试以后,并且这种支持还必须是来自官方指定的提倡学习的当局以外的地方,科学才得以迈步前进,并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1]:7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无论何处,阻抑自由运用人类智能的障碍被除去了,人很快地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欲望。虽则由于标准提高而不久即导致社取阴暗点(人们不再愿意容忍的缺点)的发现,但是也许没有一个阶级未曾从普遍进步中获得显著的利益。对于这种惊人的进步,如果我们拿目前的标准去衡量的话,那就不是持平之论,这种标准本身就是这个进步的结果,而现在又使许多缺点显得突出了。要评价这种进步对那些参与其事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用它开始时人们所抱的希望和心愿去衡量。”[1]:7-8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在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中没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一个静止的教条,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规则。在安排我们的各项事务时,应该尽量运用社会的自发的力量,而尽可能少地借助于强调这一根本原理,是能够作千变万化的应用的,深思熟虑地创造这种使竞争可以尽可能有益地起作用的制度,和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法规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尤其悬殊。也许对自由主义事业为害最大的,莫过于某些自由主义者单纯从某种经验出发的顽固态度,尤以放任主义的原则为最。不过,就某种意义言,这是必然的和无可避免的。”[1]:8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自由主义必得主要凭借自由所带来的财富的逐渐增长,但是它仍须经常抵抗威胁这个进展的种种建议。由于自由主义对于某一个人,不可能提供多于共同进步中的一份,结果它便被看成是一种‘消极’的信条。这种进步越来越被视为当然之事,而不再被认为是自由政策的结果。”[1]:9-10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由于对自由主义政策的进展迟缓越来越不能忍耐,由于对那些假自由主义之名为反社会的特权作辩护的人的正当的愤懑,以及由于已经取得的物质进步而被认为似乎是有根据的无限的雄心,结果到本世纪时,对自由主义根本原则的信念,愈来愈被人放弃。”[1]:10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问题已不再是补充和改善现存的机构,而是要完全打碎它并换掉它。并且由于新的一代的希望,越来越集中到一些完全新鲜的事情上去了,对于现存社会如何发挥职能的关怀和了解就迅速下降;随着对自由制度工作方法的了解的日趋低落,我们对于那些依存于自由制度的事物的理解也因之降低了。”[1]:10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伟大的乌托邦[编辑]

  • “社会主义已代替自由主义成为绝大多数进步派所拥护的原理这一事实,并不仅意味着:人们已经忘记了早先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关于集体主义后果的警告。”[1]:14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同一个社会主义,不仅很早就已被认为是对自由的严重威胁,而且开始时就十分公开地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的反动,然而却在自由的旗帜下,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14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编辑]

  • “自由主义者的论点,是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行动的工具,而不是主张听任事物自生自灭。自由主义者的论点是基于这种信念,即只要能够创造有效的竞争,就是再好不过的引导个人行动的方法。它并不否认,甚至还要强调,为了使竞争能够有效地进行,一种周密考虑出来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而无论现在的和过去的法律条文都不是没有严重缺点的。它也不否认:在不可能创造出使竞争有效的必要条件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采取其他的引导经济活动的方法。”[1]:27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但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反对用协调个人行动的低级方法去代替竞争。自由主义者之所以把竞争看成是优越的,不仅是因为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已知的最有效率的方法,而且更由于它是使我们的活动得以相互调节适应,而用不着当局的强制的和专断的干涉的唯一方法。其实,赞成竞争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它免除了所谓“有意识的社会控制”的需要,并且使个人有机会来判断某一职业的前景是否足以补偿该项职业所带来的不利和风险。”[1]:27-28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在市场上应当能够自由生产、出售和买进任何有可能生产或出售的东西。重要的是,从事各种行业的机会应当在平等的条件上向一切的人开放,任何个人或集团企图通过公开或隐蔽的力量对此加以限制,均为法律所不许可。任何控制某一商品的价格或数量的企图,都会使竞争失去它对各人的努力作有效的协调的力量,因为这时价格变动就不再反映客观条件的全部有关变化,不再对各个人的行动提供可靠的指南。”[1]:28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编辑]

  • “如果我们希望保全自由,我们就必须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珍惜地保卫它,并且我们必须准备为它作出牺牲。”[1]:43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经济管制与极权主义[编辑]

  • “只要我们能够自由地处理我们的收入和我们所有的财产,经济上的损失永远只能使我们失去我们所能满足的那些欲望中我们认为最不重要的欲望。”[1]:83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经济自由必须是我们经济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因其具有选择之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那种权利的风险和责任。”[1]:94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谁战胜谁?[编辑]

  • “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正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这个唯一的缘故,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或是属于独裁者,谁操有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1]:98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安全与自由[编辑]

  • “对要求安全的普遍赞同可能是对自由的一种危险。其实,当人们以过于绝对的意义来理解安全的时候,普遍的争取安全,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极其严重的威胁。”[1]:114-115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物质条件和理想目标[编辑]

  • “只要工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这个最高限度总能实现,只是稍微缓慢一些,并造成某些失业:一味想用货币的手段来达到就业的最高限度,这是一种结果会使自己的目的归于失败的政策。”[1]:206
    •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参考资料[编辑]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著,滕维藻、朱宗风译,张楚勇译文审订. 《通往奴役之路》. 商务印书馆(香港).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