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餘慶
外觀
田餘慶(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中國湖南省湘陰縣人,出生於陝西省南鄭縣。1950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在世時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代表作有《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
摘錄
[編輯]《東晉門閥政治》
[編輯]- 本書所指門閥政治,質言之,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回歸於皇權政治。本書定名為《東晉門閥政治》,原意並不是截取歷史上門閥政治的一個段落加以研究。在作者看來,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前此的孫吳不是,後此的南朝也不是;至於北方,並沒有出現過門閥政治。門閥士族存在並起著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歷史時期,並不都是門閥政治時期。
- 在南渡士族中,王導有「江左管夷吾」之譽,又曾作「戮力王室,克復神州」的豪言。但是王導並沒有一匡九合的抱負,只是盡力於籠絡南士,和輯僑姓,以圖苟安。司馬睿之所急,也是在江左建立霸業,並不真正以中原為念。史言司馬睿「方拓定江南,未逞北伐」,確是事實。
- 唐長孺先生說,魏晉士族地位,一般是依其家族近世官宦狀況,而不是依其遠祖即所謂「冢中枯骨」所曾獲得的政治地位為準。這個見解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冢中枯骨」雖然不能決定其後裔門戶的高低,但是其後裔卻恃「冢中枯骨」以自重欺人,甚至衰宗落譜也往往不承認自己門戶地位下降的事實,總想倚仗「冢中枯骨」以傲視新進。
- 謝衡學行是篤守傳統的儒宗,看不到一點元康名士的玄學氣習。這樣的人,顯然不會為時所重,為士流所傾心。
- 謝氏若無此由儒入玄的轉化,就不能進入名士行列,其家族地位亦無從提高,更不用說上升到士族中的最高層次。所以謝鯤追隨元康名士,是謝氏家族社會地位變化的關鍵。
- 謝氏與桓氏一樣,其家族地位上升,由儒入玄雖是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純粹的玄學家遺落世務,鄙視事功,無助於維持士族門戶勢力。要維持並增進門戶勢力,還必須靠事功。
- 皇權政治的逐漸恢復,主要人物是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史籍所載,孝武帝是昏君,司馬道子父子是亂臣,這些都是事實。但在這些昏君、亂臣的某些行事中,卻體現了門閥政治向皇權政治的轉折。回復皇權政治,是回覆中國古代歷史的常態。這是客觀的歷史趨勢,與評價門閥政治無關,也與評價人物無關。或者還可以說,正由於昏君亂臣當朝,本來是可能有所收穫的恢復皇權的活動,才沒有出現真正的成效,徒然成為一陣噪音,一場鬧劇。
- 嚴格說來,太原王氏雖然繼陳郡謝氏之後居於權勢地位,但並非以門閥之重與司馬氏共治天下。太原王氏各支無人才亦無事功,不足以制約皇權並維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別依附司馬氏而貪圖門戶利益。這與前此的門閥政治格局已頗不相同。所以門閥政治此時走向終場,並不是偶然之事。
- 帝王之興,皆有驅除。古人觀察到的這一現象,就歷史轉折關頭出現的過程的複雜性、反覆性說來,具有普遍的意義。司馬氏主相、王氏兩支交錯構成的紛爭,為桓玄製造了機會;而桓玄的一時得逞,又成就了劉裕的事業。紛爭只是政治現象。紛爭所包含的實質性的內容,是皇權力求振興,是門閥政治行將結束。這種歷史任務,由劉裕來完成,凡是為劉裕獲勝創造條件的事件和人物,看來都是在為劉裕「驅除」。不過,這是客觀的歷史進程,與古人所信的天命完全不是一回事。
- 東晉以來,江左社會中道教和佛教同步發展。接受道教、佛教信仰的人,遍及社會各階層,上自皇室、士族,下至平民。這個時候,佛、道彼此包容,可以並行不悖,尚未形成像在南朝那樣的宗教壁壘。
- 東晉時期,佛道思想都受玄學影響,彼此牴觸無多,與蕭齊時顧歡引夷夏觀念入於道教,因而出現佛道交爭的情況不同。這是東晉時佛道得以同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帝王、士族口唱玄言而又出入佛道,乃是平常之事。佛道傳播兼及平民,比之玄學僅及於士族階層者不同,有更廣闊的社會基礎和更長久的活動力量。
- 我們知道,階級社會中歷史的進步,本來就是以人民的痛苦為代價來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