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彰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吉野彰日语吉野 彰よしの あきら Yoshino Akira ?;1948年1月30日),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的再傳弟子[1],現任旭化成日語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紫綬褒章表彰。

吉野是現代锂离子电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英語Global Energy Prize[2]與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並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語錄[编辑]

得諾貝爾獎的心路歷程[编辑]

  • 開發鋰電池後起初3年完全賣不出去,精神上、肉體上壓力都很很大,但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人,鋰電池與IT(資訊科技)革命一起成長,今後重要的是,對於環境問題,鋰電池是否能提供適當解決方案。。[3]
  • 「何時?什麼時候?今年也不行嗎?今年也不行?」[4]
  • 「明天如果我的名字會被叫到,該有多好」[3]
  • 2019年10月10日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化學大廠旭化成總社召開記者會。他說:「我很興奮,我在此向大家報告,我成功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今年鋰電池與環保相關問題被選為得獎對象,我感到很高興,相信這對年輕研究人員是一大激勵,真的很感謝。」[3]
  • 「像是鋰電池這種裝置類研究,一直都輪不到得獎機會,但如果時機到來的話,絕對可以獲獎。沒想到竟然真的就得獎了。很久以前就聽說如果諾貝爾獎快公布前,會有電話打進來,原本在想斯德哥爾摩那邊的人可能不知道我是誰,但他們真的調查得很詳細。」[3]
  • 應用於電動汽車等勢必會有更多進展,如果要將鋰電池應用於新用途、新領域時,必須進行技術改良,但關於鋰電池還有很多未知事項。[3]
  • 被問到成功的理由時,吉野表示,一定要有柔軟性與執著心這兩項。[3]

對化學興趣的萌發[编辑]

  • 化學産生興趣是更早以前的事情,始於小學4年級。當時的班主任為他推薦的書籍是英國化學家法拉第所著的《蠟燭的故事》。據悉,吉野閱讀了這本通俗易懂地介紹燃燒現象的書籍之後,理科實驗就變得有趣起來[5]。內容記載著蠟燭為何會燃燒、蠟燭火焰為何變黃等[3]

對研究所時所讀的量子有機化學的看法[编辑]

  • 有些地方與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相通。[5]
  • 仰慕的人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5]

對大學教育的看法[编辑]

  • 大學時代的兩年「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其間接觸了專業以外的知識並獲得很多體驗。這段經歷使吉野具備了讓很多研究夥伴信賴的洞察力和人格魅力。[5]

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看法[编辑]

  • 他很憂心目前的大學狀況。完全朝著目標去做有用的研究,以及大學老師懷抱好奇心、朝探究真理邁進的基礎研究,是學問的「雙輪」。尤其是基礎研究有可能發現出乎意料成果,當今的日本,說得嚴格點,還處在半途徘徊中。[3]

對智慧型手機的看法:[编辑]

  • 鋰電池問世後,廣泛被應用於手機,但他本身對手機有抗拒感,直到最近並沒把手機帶在身邊。手機這種很方便的工具,鋰電池發揮了作用,這是無庸置疑的。[3]

評論[编辑]

  • 與吉野進行共同研究的名城大學教授土屋文(50歲)指出,除了高瞻遠矚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之外,吉野還擁有胸襟寬廣的人格。土屋表示,「他很隨和,也接受我的想法」。[5]
  • 名城大學理工學研究科一年級學生三井優人(24歲)曾向吉野徵求機器人工學研究方面的建議。據悉,吉野指點他説,「趁年輕還是多吃苦多歷練為好」。吉野講課時也總是面帶笑容,學生們齊口稱讚説,「老師總是讓人感覺很親切」。[5]
  • 酒店嬤嬤桑對25年前的吉野言論回憶:「一直說著總有一天會拿到諾貝爾獎」、「說著『我一定會拿到的』」[4]

参考文献[编辑]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模板)
諾貝爾物理學獎 汤川秀树(1949)、朝永振一郎(1965)、江崎玲於奈(1973)、小柴昌俊(2002)、小林誠益川敏英南部陽一郎(2008)(入美籍)、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入美籍)、梶田隆章(2015)、真鍋淑郎(2021)(入美籍)
諾貝爾化學獎 福井谦一(1981)、白川英樹(2000)、野依良治(2001)、田中耕一(2002)、下村脩(2008)、根岸英一铃木章(2010)、吉野彰(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利根川進(1987)、山中伸彌(2012)、大村智(2015)、大隅良典(2016)、本庶佑(2018)
諾貝爾文學獎 川端康成(1968)、大江健三郎(1994)、 石黑一雄(2017)(入英國籍)
諾貝爾和平獎 佐藤荣作(1974)
諾貝爾經濟學獎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