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
李遠哲(英语: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臺灣知名化學家,新竹市人。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臺灣人。1994年1月15日,返國出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
語錄[编辑]
- 「我現在關心的,衹是實驗室最近漏水,應該盡快修理,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研究工作。」[1]
- 「得獎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使人們知道科學家們究竟在做些甚麼工作,對社會作出了怎麼樣的貢獻。」[1]
未來發展[编辑]
- 人類將不再需要個人交通工具;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2014年5月,李遠哲:以節能打造未來的智慧綠世界)
- 國內未來可能因無法找到替代能源而面臨能源短缺困境,因此,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廠應該續建。至於核一、核二廠等,因核廢料已可有效處理,因此有繼續存在的必要。(2008年2月20日,李遠哲:林義雄不反對暫緩非核50年)
参考文献[编辑]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 |
---|---|
物理学奖 | 楊振寧(1957) 李政道(1957) 丁肇中(1976) 朱棣文(1997) 崔琦(1998) 高锟(2009) |
化学奖 | 李远哲(1986) 钱永健(2008)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屠呦呦(2015) |
文学奖 | 高行健(1999) 莫言(2012) |
和平奖 | 丹增嘉措(1989) 刘晓波(2010) |
经济学奖 | 暂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