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溢嘉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王溢嘉(1950年7月8日-),台灣台中市人。台中一中畢業,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1][2],王溢嘉與葉金川[1]、賴美淑、林芳郁[1]、林靜芸、江漢聲、侯勝茂[1]等人皆為大學同班同學。曾從醫兩個月,畢業後,放棄醫生的職務,在報上寫專欄[1],後來自己辦心靈雜誌[1]、在「健康世界」雜誌[1]工作。現在專門從事寫作[1][3],野鵝出版社社長。立志以巡迴演講的方式為社會大眾服務。他的文章包括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也常翻譯引介科學新知。其中,散文以探討生命的意義為主,對於人生多有啟發。作品蟲洞書簡被選入台灣國中國文課本課文[1],算是有一定名氣的台灣作家。
王溢嘉在中學時代就常寫文章投稿。在台大「大新社」,擔任文書組長,後擔任社長。其子王谷神為好萊塢動畫師。
語錄[编辑]
- 我們班上有很多醫生世家的,像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衛生署長侯勝茂,但我們兩個是一般家庭出身,我親戚都是農人。那時候醫學系在丙組,我是甲組畢業,念台中一中時,就愛看文星,最大的理想是到台大念書。後來家裡要求,我才去考丙組,填志願只填台大,剛好考上第一志願。[1]
- 我一進去就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大一國文課第一篇作文寫「我」,自我介紹,我在那邊批評唐詩,罵王維是偽君子。那個國文老師第一次教醫學系,他說看到大家的作文都很感動,每個人都是要濟世救人才來念醫學院。我聽了很慚愧,竟然忘記這樣寫。我大一到大三,都在寫文章、讀自己的書、編系刊,大四時,大新社社長忽然寫信給我,說希望我加入大新社當主筆,後來又當上總編輯、社長,醫學系的功課比較荒廢了。[1]
熱愛寫作[编辑]
- 我們大二住同一層樓那陣子,會一起打橋牌,但其實不算同一掛。他接近大自然,我接近不自然(葉:他往都市跑,我往山上跑);他爬山的時候,我爬格子。[1]
醫學倫理[编辑]
- 我如果念電機但沒做這行,不會有什麼罪惡感,但是念醫學系沒當醫師有罪惡感。因為在被教育成醫師的過程中,你已經逾越了人生的某個範疇,侵犯了某些病人的隱私,像病人在睡覺,你去把人家叫起來抽血。所以你必須為此,付出你的許諾。[1]
- 醫師和牧師一樣,因為職業的特權,逾越了人生的某個範疇,因此要付出許諾,要有愛心、耐心。我覺得有三種人適合做醫師,第一種人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像我們班有不少基督徒;第二種人勤做醫療服務;第三種人熱愛大自然(眼睛看著熱愛爬山的葉金川)。[2]
- 聯考制度、醫療政策也重要。以美國為例,醫師在大醫院受完訓,就須下鄉、到偏遠地方接觸較低下階層的老百姓。人皆有惻隱之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惻隱之心便會被挑起、有所改變。而台灣的醫學生多半搶著進一流教學醫院。黑澤明有個電影叫「紅鬍子」,就是講一個唯利是圖的醫師下鄉後,受到老醫師感召,改變了人生志向。卡謬的小說「瘟疫」裡,一個無神論的醫師進入疫區,看到無辜受苦的老人與小孩,也一改原本的冷漠,下決心對抗瘟疫。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念醫學系?他們認為醫師是高尚、受尊敬、收入高的職業,但其實不只如此,因此,醫學院在養成階段,就應以環境來薰陶改變學生。[2]
對教育的看法[编辑]
- 對對對!你跟我的看法不約而同。因為採新教材(新數學),我們這一班重考生最少,只有三個。但我們之前或之後,台大醫學系重考生的比率都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間。我們這一班女生也特別多,有二十二個,全部都是北一女的。一個單位或體制,都有一個選擇的「篩孔」,我們這一屆的「篩孔」跟別人不一樣,選擇的路和結局也不一樣。[2]
評論葉金川[编辑]
- 我們南部來的也當家教,但台北的很少這樣。我當時覺得他是「勤勉又浪漫」的人。[1]
- 我很佩服他。他做公共衛生行政,需要耐性和勇氣。年輕時他就很理想主義,讀公衛所這個選擇,就跟人家很不一樣。[1]
葉金川評論王溢嘉[编辑]
- 我一定要提他寫的實習醫師手記。我們常實習到半夜,甚至到白天,有一天睡不著,看他寫到醫師是「盜取病人生命的秘密」,我本來累得要死,忽然覺得,哇,這工作很神聖,自己怎麼那麼偉大。[1]
- 我從不認為他是迷途羔羊。我走社會工作,他走自己的路,像荒野大鏢客、獨行俠。我在兒子國中一年級的課本,看到他的文章,「蟲洞書簡」那本書裡的文章。我打電話給他,他說,那只是隨便寫一寫的。他正式寫的,別人都看不懂啦,哈哈。[1]
其他[编辑]
- 繆生的家長悲痛莫名,質問老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詳細情形還有待進一步釐清的情況下,家長群裡就有家長發起「老師沒有錯,你們點個讚」,結果不在現場、未明真相的家長紛紛按讚;而在「未來美少女」的同學群,繆生也被除名。[4]
- 教育不是灌輸、填鴨,而是要訓練慎思明辨的能力。對各種「正能量」的說法不能照單全收,而應「叩其兩端」,了解它們的利弊得失,《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裡就舉了一大堆正向思考與世俗正能量的弊病,在你等量齊觀了利弊得失,慎思明辨之後,選擇適合你或你相信的「正能量」,那才是應該有的理性做法,不盲從、不冒進,它也才能成為你人生可以信賴的指引。[4]
對中國哲學的看法[编辑]
對儒家的看法[编辑]
- 人生的真相是「此事古難全」,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道德。孔子的意思似乎在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感性不一定好,理性也不一定對,重要的是在面臨兩難時,你要聽從自己的「良知」,依自己的價值判斷去做抉擇。[5]
- 但所謂「理性道德高於感性道德」,其實只是某些人的看法,有人問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人道主義者卡繆(Albert Camus),如果他母親犯了罪,那麼在正義與他母親之間,他將選擇何者?卡繆回答:「我愛正義,但在正義之前,我會為我母親辯護。」意思是如果「正義」與「母親」不可兼得,那他會選擇母親。而身為白人總統,但卻主張解放黑奴、並為此而戰的美國總統林肯更說:「我發現慈悲總是比嚴格的正義能帶來更豐碩的果實。」他的解放黑奴是來自正義感(理性)或慈悲心(感性),或兩者兼而有之?而又以何者的比重較多?那恐怕只有林肯自己知道。[5]
- 孔子認為要符合「義」的「信」才有意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也才是我們必須信守的承諾。[5]
- 但卻讓人想起這句名言:「瘋狂有兩種:一是失去理性;一是除了理性外,什麼都失去。」要求「絕對理性」,其實是一種更可怕的瘋狂。[5]
- 由此可知,在面臨道德的兩難時,孔子也沒有要求大家對「仁」與「義」不能有任何的違背,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以價值判斷為依歸才是最明智的抉擇。[5]
參考資料[编辑]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陳宛茜、李光儀、羅嘉薇. 王溢嘉、葉金川走不同的醫條路. 聯合報. 2006年2月7日 [2020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葉金川和王溢嘉是五十七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卻都沒做過一天臨床醫生。葉金川投身公共衛生領域,在當年的醫學生裡算是創舉。王溢嘉大一起筆耕不輟,寫專欄、辦雜誌、自己寫書自己出版,〺幾本著作反覆追問著人的可能與不可能,用文字架起通向生命真相的橋樑。 "葉金川:他(王溢嘉)去什麼地方,我就不知道啦。不過他很厲害,都在編刊物,成績還保持中等,隨便念念就及格;我也是中等,但是要很努力。" "王溢嘉:我們班上有很多醫生世家的,像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衛生署長侯勝茂,但我們兩個是一般家庭出身,我親戚都是農人。" "葉:我一定要提他寫的實習醫師手記。我們常實習到半夜,甚至到白天,有一天睡不著,看他寫到醫師是「盜取病人生命的秘密」,我本來累得要死,忽然覺得,哇,這工作很神聖,自己怎麼那麼偉大。" "畢業後在報上寫專欄,但生性孤僻,不喜歡投靠名門大派,寫一段時間,就自己辦心靈雜誌" "葉:我從不認為他是迷途羔羊。我走社會工作,他走自己的路,像荒野大鏢客、獨行俠。我在兒子國中一年級的課本,看到他的文章,「蟲洞書簡」那本書裡的文章。我打電話給他,他說,那只是隨便寫一寫的。他正式寫的,別人都看不懂啦,哈哈。
- ↑ 2.0 2.1 2.2 2.3 陳宛茜、李光儀、羅嘉薇. 贈言醫學生 「要有愛心 別太聰明」. 聯合報. 2006年2月7日 [2020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王:對對對!你跟我的看法不約而同。因為採新教材,我們這一班重考生最少,只有三個。但我們之前或之後,台大醫學系重考生的比率都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間。我們這一班女生也特別多,有二十二個,全部都是北一女的。" "
- ↑ 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 ↑ 4.0 4.1 雲論; no. 王溢嘉/小學生之死 當正能量淪為毒雞湯時. ETtoday新聞雲. 2020年06月26日 [2020年8月21日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1日) (中文).
- ↑ 5.0 5.1 5.2 5.3 5.4 王溢嘉; no. 王溢嘉《論語不一樣》:「誠實」與「救人一命」,何者重要?. TNL: no. 2018/10/05 [2020年8月21日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1日) (中文).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