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毓鋆
外觀
愛新覺羅·毓鋆(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九月十日(公曆10月27日)——民國100年(2011年)3月20日),號安仁居士,乃禮親王世鐸之孫。1949年到台灣定居後傳授經學。
語錄
[編輯]- 以古人之智慧,啟發今人之智慧。
- 勘破世情驚破膽, 萬般不與政事同。
- 達德光宇宙,生命壯自然。
- 中國學問都是治國平天下的藥方。
- 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 《論語》孔道之要言不煩,《中庸》乃《大易》之精華,《大學》乃《春秋》之精華,《春秋經》因《孟子》而明。
- 書是死的,腦子是活的,須深入會用。(〈朱子治家格言〉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1]
- 別人問我:「你是什麼學派的?」我說:「我是問心學派。」任何事,先問自己的心有愧無愧?有愧,就不要去做。
- 大人就是無我,無我、無私就是「公」(背私為公),故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故又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常人與世俗爭,大人與歷史爭。 大人與歷史爭長短、好壞、善惡、和是非。
- 「窮變通久,和節生生。」《易經》就是研究「窮、變、通、久」之道。「窮、變、通、久」的標準是「和節生生」。《易經》最後一卦未濟卦的最後一爻,上九爻的小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是說人不能過於自信,放縱自己飲酒把頭都弄溼了,這是不知道節制所造成的,要能和於節才能生生不息。《論語.學而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禮之用,是喜怒哀樂之發而皆中節的結果。要知道中和之道而以禮來節制之,才能做到「生生之謂易」「生生之謂易」第一個「生」字是動詞,作生成、創造解;第二個「生」字是名詞,作蒼生萬物解。「生生「即是「知周萬物,道濟天下。」之意。「生生」是能生養蒼生萬物而盡其自然之性,這就是「易」道的發揮。
- 《大易》、《春秋》是聖之道也,聖功,「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卦大象辭)」「大一統」不是統一,以「一」統天下,統一是秦始皇併吞六國,一統是「天下平」。中國這個「一」就是文化之始,羲皇點一點然後造做八卦,是文化之始,坤就是兩點,三就生萬物。
毓老講論語筆記
[編輯]《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筆記】 這是1977年秋在「天德黌舍」即後來「奉元書院」聽毓鋆師講學之筆記。儘量原文照錄,也有稍加潤飾者,記錄者另加註解之處則以括號之按語標明。雖將授人以管窺天之譏,仍記於此,供識與不識者體味一、二。
- 此乃「學不厭,德不孤必有鄰,誨不倦。」學,有知行二義。而,訓為能。
- 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學指行而言。
-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論語•公冶長》)
- 知者,覺也。行者,效也。「知行合一」謂之學。覺者,《大學》「在明明德」之義。己立,而後立人。立人者,新民也(《大學》:「在親民」親,訓為新。)《論語•雍也》子貢問仁,孔子答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內聖、外王,而能知命。《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責任所在,謂之知命。命,天所賦的責任。使其「止於至善」謂之盡責。《孟子•盡心》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不隨便捨生,欲有所為也。
- 道,方法。《大學》詳說自覺覺人之方法。
- 《孟子•萬章》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學為一「時」字。《禮記•學記》「當其可之謂時」指恰到好處。《文子•上禮》:「夫聖人非能生時也,時至而不失之。」(按:《文子》又名《 通玄真經》,是雜揉名、法、儒、墨諸家以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尚書•大禹謨》「時乃天道」。
- 學須博,欲致用而時習之。時至,而演習(應用)之。未習,不知當其可。
- 悅,藏之於心者。樂,形之於色者。
- 慍,怒藏之於心者。形之於色者,曰怒。
- 君子,善行之標準也。超乎君子者曰「賢人」;超乎「賢人」者曰「聖人」;超乎「聖人」者曰「大人」。《易經•乾卦文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能避災)「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無私之德),日日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曰「大人境界」。鬼,祖先,如前人那麼偉大。中國人將父母、祖先看的偉大,故自稱「不肖」者,指不像父母、祖先這麼賢能。神,有仁德在民者。天齊廟,以神道設教。祖師廟,供奉發明創作有功的前人。武聖廟,原來供奉姜太公呂尚,乾隆時改立關公。(按: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史嚚曰:「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孔穎達疏:「『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俗話說:「聰明正直者為神」又言:「舉頭三尺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