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本庶佑日语本庶 佑ほんじょ たすく Honjo Tasuku,1942年1月27日),日本第26位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发现癌症细胞关掉免疫系统的方法而制作出抑制剂而得奖。也是历来第5位抱回医学奖的日本得主。[1]

语录[编辑]

孩提时代[编辑]

  • 小时候看了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传记,认为医生与医学可以帮助很多人,埋下了从事医学研究的种子。[1]
  • 我父亲是位医生,他对我职业的选择绝对有很大的影响。我母亲那边的亲戚也有很多医生,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2]

医学的目的[编辑]

  • 医学的目的不是要让人长生不老,医学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健康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是受尽病痛折磨而死,或是安详的离去,这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医学的终极目的,是让社会充满了快乐健康的老人,他们可以工作、拥有健康,而且可以安详的离世,所以药物不是要去延长几天或几年的生命,预防疾病才是最重要的。[2]

长照问题[编辑]

  • 现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面临高龄化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日本。这不只是靠医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与社会制度更相关。当然,医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不能只靠个人的努力,整个社会都必须建立一个社群和制度去照顾老人家。同时,家庭的支援系统也非常重要。[2]
  •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有可以让老人安居的住宅,因为每个人老了都会有许多行动上的问题或其他障碍,我们必须发展一些通讯的基础建设,甚至整个城镇都要帮助老人可以更方便生活。例如,老人无法开车,需要他人协助,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是必要的,这样每一个人才能便利的生活。[2]

和和艾利森因为各自独立研究而同时获得唐奖的生医奖时的反应[编辑]

  • 其实竞争这件事情到处都有,如果你一心想要拔得头筹,有时候难免会有点失望。要避免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的做法:第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去追随别人做过的研究,想办法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第二个方法就是你去争取到很多的经费,让你可以雇用很多的研究人员、科学家来帮你做研究。[2]

学习态度[编辑]

  • 也许不见得能够立即对社会有所帮助,但这样的想法对我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任何压力。[2]
  •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建议,要做到六C。[2]
    • 第一、你必须有好奇心(curious),你要对科学感到好奇,这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 再来,你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你需要勇气(courage)去面对
    • 挑战(challenge);
    • 然后你要能持续(continuation),你要能有耐心持续下去;
    • 你还需要专注(concentration),你必须聚焦;
    • 最后,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你需要信心(confidence)。这六个C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的。
  • 我的第三位人生导师是唐.布朗。他影响我的就是“不要放弃的态度”,还有很重要的,你必须要能够问出大问题(big question)。[2]
  • 对我来说专注是最困难的,因为外界有这么多声音,许多意见,但你必须要专注。要让自己保持专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听别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应该这样说,你当然要听别人的看法,但你不能相信别人对你说的每一件事情,你必须要思考。[2]
  • 你必须要找出时间让自己可以专注,每天花五分钟、十分钟让自己静下来。不论是透过静坐、冥想或其他方法,要让自己处在一个地带(zone),可以跟外界隔绝,让自己思考。[2]
  • 我认为面对挑战(challenge)对他们(年轻人)是最困难的。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很穷,日本的经济才刚刚起色,所以我们不太害怕贫穷,因为我们本来就很穷,所以我们就勇敢的闯一闯,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特质。现在,是幸运也是不幸,年轻人倾向走安全的路,避免成为失败者,所以他们失去了面对挑战的机会。这一代年轻人变得比较怯懦,这很遗憾。[2]
  • 告诫学子与后进“不要贪快”[1]、“不要追逐发表期刊”[1]、“不要放过研究中的偶然发现”[1]
    • 本庶佑时常强调,做一位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与勇气,永远不要轻易放过研究中的偶然发现。
    • “如果什么都没发生,表示这个基因并不重要。但是从其他相关研究,我们认为这个基因一定很重要,”[3]
  • “不要盲信教科书,不要为了发表期刊做简单的题目”[1][3]
    • 他在来台演讲时也提醒学生“不要相信教科书”,要仔细发现教科书中的不合理之处:“你必须心存怀疑,自己去思考为什么。”[1]
  • 我在京都大学的时候,很幸运的遇到几位我的人生导师,其中一位是西冢泰美教授。他告诉我,不要相信出版的论文。所有的论文都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你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要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是他教导我该有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尤其是对很聪明的学生。聪明的学生很容易相信他们所读到的东西,他们会把这些东西背下来,结果他们有很丰富的知识,却失去了好奇心。[2]
  • 要让自己保持专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听别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2]
  • “不要追逐发表期刊,我的PD-1研究一篇都没上[1][3]
    • 本庶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强调“不热门的题目通常很深,也需要更多时间研究”[1][3],更批评学界为了追求快速发表成果,很多人总是选简单的题目处理,或者选择容易登上期刊的主题。本庶佑还对台湾的学子透露:“我的PD-1研究,一篇都没有上过Science、Nature、Cell。”[1]
  • “在生命的科学中,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颗种子会发芽,需要长时间的耐心来支持、浇灌。”[3]
  • “在谁也不会看上一眼的石头上持续打磨,最后发现钻石,这种从一片混沌之中开始的工作,对我来说极具魅力。”-本庶佑对京大学子谈论学术研究的醍醐味[1]

中国思想的看法[编辑]

  • 我十五岁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中国哲学。我喜欢道家老子庄子的哲学,但我不喜欢孔子的学说,它有点太僵化了。孔子强调秩序、组织、制度,每个人在社会里都要对应到一个对的位置上。可是,道家浑沌的概念不一样,它有无限可能性,我认为这是思考宇宙天地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无限的可能与未来。[2]
  • 日本显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但从差异来看,日本文化专注在事物的细节上,例如日本的刀跟中国的刀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刀很锋利,但同时也非常美,就像艺术品一样。制刀的工匠不只是制作一个武器,也把它当作是艺术品在制造。这种态度,是很独特的日本文化,几乎每个日本人,不论在哪个行业,都有非常专注的视野,他们在个人岗位上全力以赴,但是专注得太过头了,就会失去全面的视野。[2]

医学研究最主要受到影响的哲学[编辑]

  • 在我研究的生物医学领域,最主要的哲学就是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会改变,所有的生物体都会发生基因上的改变、物竞天择。这是很模糊的概念,但它解释了生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并不稳定,我们几乎永远都在改变当中。有些人可以适应完全不同的环境,所以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现生命,当环境改变,有些生物体还是可以存活。[2]
  • 不要见树不见林:通常当我们提出个大问题的时候,会引出许多小问题,有些人就会走入这些小路上,而忘了原来提出的大问题。布朗教授提醒我,要跟随你主要的问题走。[2]

教育:如何保有孩子的好奇心[编辑]

  • 我认为中学这个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你给孩子太多的知识,你会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发展思考的心,而不是一直接受别人给的知识。我们需要给孩子基本的知识,但教太多的细节并不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这是我们要教孩子的。[2]

研究必须让人看得懂[编辑]

  • 我遇到的第二位人生导师是我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遇到的莱德尔教授(Philip Leder),我从他身上学到如何呈现你的研究成果。你必须让别人看懂你的研究,让别人了解你所做的,并被你说服。这其实是一门艺术,你需要运用一些技术、逻辑以及表达的方法。[2]

研究经费与研究成果必须回馈学术[编辑]

  • 本庶佑提到,过去他们不管做什么都穷所以不担心没钱,但现在有机会赚钱、变有钱,我们才会开始担心某些工作不赚钱。[3]
  • 学术研究的确是一门很花钱的产业,很多研究十分耗时,却不知道未来会如何。现在许多人偏好做创新、可快速应用的研究,于是许多费时费力的医学研究并不是很热门。然而基础研究却是一切的根基,且生物医学需要非常多的失败、非常多的赌博,我们必须接受,因为这是科学的本质。然而,许多影响研究经费的分配的政治人物与厂商无法接受。[3]
  • 现今的趋势希望连结学术与产业,让研究成果能实际用于促进人类福祉。本庶佑认为,转译学术到产业,赚钱的不应该只是产业,而应回馈到学术。他选择为药物申请专利,是希望专利资金能回流到大学、学术,培育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让他们有好的环境以及资源接续在科学的梦土中,为未来社会的进步耕耘。[3]

对日本制药业的批评[编辑]

  • 在前年接受日媒专访时曾批评,日本的制药产业规模过小,将学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与世界相比也有一段差距。本庶佑以东京大学教授间野博行为例,他率先发现肺癌基因EML4-ALK,但国内的制药产业无以为继,最后还是由海外药厂首次发行应用的药物。[1]

对记者不重视科学新闻的反应[编辑]

  • 当5日下午参加国际记者会接受媒体采访“东海三县你最喜欢哪一县?”生气的痛斥:
    • “贵报没有科学记者了吗”[4]
    • “你还在念幼稚园吗”[4]
    • “这就是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初衷吗?”[4]

评价[编辑]

  • 现为京都大学医学部名誉教授的中西重忠是他的大学同学,他说本庶佑当初就是抱持大志之人,不过也会在学校附近的麻将馆打个通宵再去上课。中西重忠说,本庶佑总是将时间做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时代又会读书又会玩。“他对于重要的事总是全力以赴,拿到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1]
  •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评价:“2人松开免疫细胞的刹车,利用免疫系统的能力来攻击癌细胞”。[5]
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 (编辑模板)
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川秀树(1949)、朝永振一郎(1965)、江崎玲於奈(1973)、小柴昌俊(2002)、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2008)(入美籍)、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入美籍)、梶田隆章(2015)、真锅淑郎(2021)(入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 福井谦一(1981)、白川英树(2000)、野依良治(2001)、田中耕一(2002)、下村脩(2008)、根岸英一铃木章(2010)、吉野彰(2019)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利根川进(1987)、山中伸弥(2012)、大村智(2015)、大隅良典(2016)、本庶佑(2018)
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1968)、大江健三郎(1994)、 石黑一雄(2017)(入英国籍)
诺贝尔和平奖 佐藤荣作(1974)
诺贝尔经济学奖 暂无

参考资料[编辑]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