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思想始祖,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等人發展。老子留有一部五千個字的著作,後世被稱爲《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五千言》。有学者认为,老子似是该文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这部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文獻來源。存于先秦諸子分家前,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摘錄[编辑]
第一章[编辑]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编辑]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五章[编辑]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七章[编辑]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八章[编辑]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第九章[编辑]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八章[编辑]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8月30日之每日名言)
第十九章[编辑]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二十三章[编辑]
- 希言自然。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五章[编辑]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十三章[编辑]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六章[编辑]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七章[编辑]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编辑]
-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四十章[编辑]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十一章[编辑]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四十章[编辑]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二章[编辑]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编辑]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五章[编辑]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第四十八章[编辑]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第五十章[编辑]
- 出生入死。
第五十八章[编辑]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第六十章[编辑]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三章[编辑]
-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第六十四章[编辑]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五章[编辑]
-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六章[编辑]
-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编辑]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七十二章[编辑]
-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三章[编辑]
-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编辑]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六章[编辑]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八章[编辑]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第七十九章[编辑]
-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编辑]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编辑]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鏈接[编辑]
参见[编辑]
諸子百家 | |
---|---|
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東周)→董仲舒(西漢)→北宋五子(程頤、程顥...等)(北宋)、朱熹(南宋)→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李贄(明)→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新儒學八大家:馮友蘭、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
道家 | 老子、莊子、列子(東周)→王充(東漢)→道教各分支、新道家 |
法家 | 管仲、子产、韓非、申不害、商鞅(東周)→李斯(秦)→賈誼、劉安、漢文帝、漢武帝(西漢)→王安石(北宋)→張居正(明)→新法家、毛泽东 |
墨家 | 墨子、禽滑釐 |
名家 | 鄧析、公孫龍、惠施、尹文子 |
陰陽家 | 鄒衍 |
縱橫家 | 鬼谷子、蘇秦、張儀 |
農家 | 許行 |
雜家 | 呂不韋(東周)→劉安(西漢) |
小説家 | 屈原(東周)→虞初(西漢)→近現代中國小説家 |
兵家 | 孫武、孫臏、吴起 |
方技家 | 扁鵲(東周)→張仲景、華佗(東漢)→孫思邈(唐)→李時珍(明)→近現代中國醫藥學家 |
楊朱學派 | 楊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