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阎锡山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汉族人,山西省五台县人,清末举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中华民国国军(及其前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

阎锡山管辖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以来,经历多场内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被解放军占领为止,一共历经38年,是众多军阀中纪录最长者。曾任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及总统府资政等职务。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时任代总统李宗仁的职务,是中华民国行宪至今唯一一位代理总统职权、形同国家最高领导者的行政院长。

语录[编辑]

  • 政府、国会之间果能真诚合作,则国家即已步入宪政坦途。乃不幸三月二十日本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先生被刺于上海车站。
    ——《阎锡山回忆录·第三章》
  • 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 那时山西军中的山西籍人不过十分之二,且多是所谓“老营混子”。我于就任标统后,为使新军易于掌握,且易成为有朝气有团力之革命武力,于是提倡征兵。
  • 奉天都督赵尔巽本是满清重臣,曾经做过山西的巡抚,当宣统退位前,他是东三省总督,其力量几与袁世凯相埒。袁世凯深知不释赵之兵权,即难实现迫清帝退位,而国政自为之迷梦,所以经过颇费周折的运用,卒至撤销了东三省总督,而任赵为保安会会长,才公开其倒清之举动。赵之所以参加我们反中央集权的行动,我之所以提议推赵领衔,皆以此为前因。
  • 山西第一任巡按使金永是一个旗人,其人相当骄悍,是袁特别派来山西消灭民军势力的。金永到晋,初任内务司长,但一般人皆知其必主省政无疑,果于改制伊始,即实现之。当时中央为分各省都督之军权,命各巡按使成立警备部队,此令一下,金永在晋即积极成立警备队,其数初为七营,继并不断增加。
  • 民国三年修改约法以后,袁世凯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且继承人亦由他自己提出,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就当时的蛛丝马迹观之,促成袁世凯称帝的,有五种人:一为袁氏长子克定,意在获立太子,膺承大统。一为清朝的旧僚,意在尔公尔侯,谋求子孙荣爵。一为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以作复清之地步。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意在陷袁不义,冀黎得以继任总统。
  • 最后袁氏特派他的一个侄子常川驻晋,监视我的行动,及至帝制失败,始由太原离去。此人酷嗜赌博,日夜打牌,一反袁氏指赌博为“牧猪奴戏”之谕示。我曾打算令警察将其查扣送京,谷如墉、刘笃敬等几位乡老力劝我投鼠应该忌器,方始作罢。
  • 袁曾对他说:“我现在的地位与皇帝有何分别,所贵为皇帝者,无非为子孙计耳!我的大儿子身有残疾,二儿子想做名士,三儿子不达时务,其馀都还年幼,岂能付以天下重任?何况帝王家从无善果,我即为子孙计,亦不能贻害他们。”冯(国章)说:“不过到天与人归的时候,大总统虽谦让为怀,也恐怕不能推掉。
  • 他在日本时曾有两句名诗:“仗剑西望泪滂沱,胡运炎炎可奈何!”但他是一向主张君主立宪的。远在筹安会成立之前三月,他就撰有《君宪救国论》。刘师培是个左倾学者,他参于筹安会,并非主动。他有一次曾到山西,但始终未劝我赞成帝制,因他与我的警务处长南桂馨私交甚笃,经南介绍,我对他谈话较为恳切。
  • 联之上集为“雅量风清兼月白”,下集为“高情涧碧与山红”。我问李敏之说:“松坡还说什么没有?”李答:“没有。”
  • 北京办理国民会议事务局乃规定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为分省决定国体投票日期,票面悉印“君主立宪”四字,投票时赞成者写“赞成”二字,反对者写“反对”二字。投票结果,代表人数一九九三名,赞成票亦为一九九三张。
  • 我的理解是:文学写作,就是发表意见。创新,就是发表不同意见,倘若大家都发表同一种意见,那不叫写作,叫下作。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