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宏猷、又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愛國者、哀時客、滄江等,別署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如晦庵主,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社貲政論家、新法學家、文字發明者、「百科全書」式維新先驅人物。清末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民國多個政黨創始人。
梁任公語錄[編輯]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梁啟超概括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七 正始》中的名句「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為學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久不輟,故一日不必要多學。
- 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
- ——《新史學》
- 元兇既去,天日昭蘇。現在與新黨為仇者,僅餘一張之洞耳,想天奪其魄亦當不遠矣。然榮賊之權遠在張賊之上,榮既去,張亦無從橫恣也。佇看聖主復辟之日在本年矣。
- 凡一國之進步也,其主動者在多數之國民,而驅役一二之代表人以為助動者,則其事罔不成;其主動者在一二之代表人,而強求多數之國民以為助動者,則其事鮮不敗![1]
- ——《過渡時代論》
-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 ——《少年中國說》
- 我國萬事不進步,而獨防民之術乃突過於先進國,此真可痛哭也。
-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 ——《自勵》
- 何時睹澄清,一灑民生艱!
-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 上下無材,國之大患也。
- 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
- 拍碎玉雙斗,慷慨一何多?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
- 三百年來王氣,舉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百戶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心海岳夢中飛。
- 國家之主人為誰?即一國之民是也。
-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着,而驕傲者常浮揚。
- 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 自由者,權利之表證也。凡人所以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是生命,二是權利。二者缺一,時乃非人,故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
- 麻將不能不打,要救國一定要打麻將。打麻將可以觀察人的品格,還可以鍛鍊堅忍精神,一坐下去不論勝負,一定要打完四圈。同時既使前三圈都失敗了,還有翻本的希望,我們國家和別國競賽,敗了也不能氣餒呀!這種精神可以在麻將桌上鍛鍊出來。
- 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 ——在日本東海道汽車中所作《三十初度·口佔十首》之一,光緒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1902年2月)
- 道德之本體,一而已。但其發表於外,則公私之名焉……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願之人,仍無以為國也。吾中國道德之發達,不可謂不早。雖然,偏於私德,而公德殆闕如。試觀《論語》《孟子》諸書,吾國民之木鐸,而道德所從出者。其中所教者,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 ——《新民説》[2]
- 然朋友一倫,絕不足以盡社會倫理。君臣一倫,尤不足以盡國家倫理[3]。(《新民説》)
- 公雲、私雲,不過假立一名詞,以為體驗踐履之法門。就汎義言之,則德一而已,無所謂公私。就析義言之,則容有私德醇美,而公德尚多未完者。斷無私德濁下,而公德可以襲取者……公德者,私德之推也[4]。(《新民説,論私德》)
- 言自由者無他,不過使知得全其為人之資格而已……即不受三綱之壓制而已,不受古人之束縛而已。」[5]
- ——1900年
-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 凡職業都是有趣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 ——《敬業與樂業》
- 男女平權,美國斯盛,女學布濩,日本以強。興國智民,靡不始此……
- ——《倡設女學堂啟》[6]
李鴻章傳[編輯]
-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全書首句)
-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中國之武士道[編輯]
- 泰西日本人常言,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嗚呼!吾恥其言,吾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序)
參考文獻[編輯]
相關人士關聯[編輯]
清末(含旅日)時期: 范源濂、羅昌、林圭、蔡仲浩、田邦璇、李炳宸、唐才質、吳貫因、徐佛蘇、戴戡、蔣百里、蔡鍔、吳祿貞、張紹曾、李肖聃、楊樹達、石陶鈞、藍公武、黃遠庸、黃群、丁文江、張君勵、張孝准、秦力山、陳猶龍、蔣尊簋、孫科 等
民國時期: 吳其昌、徐志摩、胡適、聞一多、姚顕微、黃淬伯、熊佛西、劉海粟、汪吟龍、周傳儒、梁漱溟、梁實秋、姜亮夫、高亨、謝國禎、馮國瑞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