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
(重定向自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罗马字拼写:mohandās karamcand gāndhī,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也稱作「聖雄甘地」。他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名句[编辑]
- 太多人只注意到技術而忽略艺术。
- 找到你的目的,然後方法就會隨之而來。
- 原文:Find purpose, the means will follow.
- 首先他們無視於你,而後是嘲笑你,接著是批鬥你,再來就是你的勝利之日。
- 原文: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
- 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像海洋,就算當中有數滴污水,也不會弄髒整個海洋。
- 原文:You must not lose faith in humanity. Humanity is an ocean; if a few drops of the ocean are dirty, the ocean does not become dirty.
- 雖然種姓制度已經廢除,但是影響印度進步的最大阻力就是種姓制度。
- 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印度人。
- 如果我們能發展意志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
- 「系統地研究亞洲文化像研究西方文科學一樣重要……以過去的傳統為基礎,加上後來各個時代的經驗,建設一種新文化。」[1]
- 在艾哈邁達巴德創辦古吉拉特國民大學時講,1920年11月
- 「日本人不可能腐蝕我們的靈魂。如果中國人的靈魂被傷害了,那不是被日本所傷害的。」[2]
- 回答出席世界基督教會議中國代表問題,1938年12月31日
- 「我個人的信念是絕對清楚的。我決不有意傷害任何生物,更不要說傷害人,哪怕他們可能對我和我的朋友極壞。」[3]
道德[编辑]
- 「我們只有堅決保持自己的文明和道德,也就是不自誇過去的光榮,而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體現古代的道德光彩,讓我們的生活成為過去的光榮的見證」[4]
- 從南非回到印度後重要講話
- 「我相信應該崇拜道德本身,而不是崇拜有道德的人。」[5]
- 「傷害一個個人或國家的倫理的經濟學是不道德的,因此,是罪惡的……真正的經濟學不違背最高的倫理標準,就像所有名副其實的真的真正的倫理同時也是優秀的經濟學。堅持鼓吹崇拜貪欲之神的經濟學,使強者能夠犧牲弱者為代價來聚斂財富的經濟學是陰暗的偽科學;……另一方面,真正的經濟學代表社會公正;它一視同仁地促進所有的人,包括最弱的人的福利,是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6]
- 「一個人不可去懲罰他自己的信念戓觀點認為有錯誤的行為。一個人今天認為錯誤的事,明天可能被他看做毫無害處。因此錯誤行為必須是指社會公認的錯誤行為。……如果受責備的人並不是有意識地犯錯誤,也不可加以懲罰。」[7]
修養[编辑]
-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10月2日名言)
-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 「誠實是萬能鑰匙。不管在什麽情況下也不要說謊,不要遮遮蓋蓋,要相信你的老師和長輩,對他們要胸懷坦蕩。不要對任何人抱有惡意,不要在別人背後說壞話,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欺』,那樣你就不會欺人了。誠實地對待生活中最小的事情是純潔生活的唯一秘密。」[8]
- 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9]
- 「仇恨罪惡,但不仇恨作惡者。……我必須理解有血有肉的凡人所繼承下來的種種過錯。……不合作運動不是鼓吹仇恨的。……真正的不合作是不同流合污,不與罪惡合作,但不是與作惡者隔絕」[10]
- 「如果一個人正在誠懇地賠罪,我們應該為此向他表示感謝和祝賀,而不應該挖他過去的爛瘡疤,君子風度要求我們這做。」[11]
非暴力[编辑]
- 「暴力為無法克制自己的野獸所擁有。」「非暴力才是人類的證據,真正有勇氣的證明。」[12]
- 不使用暴力,是謙遜的極限。
- 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 「活動狀態的非暴力意味著有意識的受難。這並不意味著對作惡者的意旨逆來順受,相反,這意味著以一個人的整個良知去對抗暴君的意志。遵循人類的這條規律,一個人就可以對抗一個非義的帝國的全部力量。」[13]
- 「寧肯在自己身上忍受傷害……是非暴力的要素,我們選擇它來取代對他人的暴力。並不是因為我低估生命的價值……而是因為我知道,這樣做從長遠來看犧牲的生命是最少的……使這個世界由於他們的獻身而在道德方面更加充實。」[14]
- 「戰爭除了強權的法則之外,不知道任何法律。……自然的力量是以一種神秘的方式發揮作用的。我們只能從類似事件的已知結果來推測未知的後果,從而了解這種神秘的方式。……人類只有通過非暴力才能擺脫暴力。只有仁愛才能克服仇恨。以牙還牙只會擴大和加深仇恨。」[15]
- 在浦那,1946年6月
- 「原子彈毁滅了我的信仰嗎?它不僅没有動搖我信仰,而且清楚地向我證明真理與非暴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在真理與非暴力面前,原子彈毫無用處。這兩種對抗的力量在性質上截然不同,一個是道德的和精神的,另一個是物理的和物質的。精神的力量無限優於物質的力量,物質的力量從本質上來講是有限的。」[16]
真理[编辑]
-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 原文:When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all through history the ways of truth and love have always won. There have been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can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ll. Think of it--always.
- 「我只是一個真理的追求者。我宣稱發現了探尋真理的道路。我宣稱正在進行不停的努力去發現真理。但是我承認我還沒有得到真理。」[18]
- 「真理是你內心的那個聲音告訴你的東西。」[19]
- 「堅持真理運動就像一梱枝幹茂密的大榕樹。民事不服從是其中的一枝。我們通過慘痛的教訓發現,在一種目無法紀的氣氛中,民事不服從運動迅速被人接受了……我們的任務非常艱巨,但是無從躲避。」[20]
- 在孟買決定暫停堅持真理運動,1919年4月18日
- 「我不會為了全世界而犧牲真理與非暴力。對我來說,真理就是神,除了非暴力的道路之外,沒有其他發現真理的道路。我不打算犧牲真理即神來為印度服務。因為我知道一個拋棄真理的人也能背棄國家,背棄至親好友。」[21]
- 在瓦達一次演講,1926年
- 「除非通過仁愛,不可能接近真理之神。只有當人把他自己降為零的時候,仁愛才能充分表現出來。」[22]
- 原文:It is impossible to reach HIM, that is, TRUTH, except through LOVE. Love can only be expressed fully when man reduces himself to a cipher.
- 「手段之所以為手段,是因為它總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裏……只要我們注意手段,我們或遲遲或早會達到目標。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一點,最後的勝利就毫無疑問了。」[23]
- 「真理是目標,仁愛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我們知道什麽是仁愛或非暴力,儘管我們發現很難遵循仁愛的原則。但就真理而言,我們只知道它的一部分。人很難像完全做到非暴力那樣去獲得關於真理的完全的知識。」[24]
- 「人們說,我改變了我的觀點,我今天說的芋些東西與我若干年幾前說的不一樣了。問題的實質是條件變化了。我是依然故我……我的環境逐步變化了,我只是作為一個堅持真理者對它作出反應而已。」[25]
- 「我們將進一步看到,不承認真理,不努力實現真理,就難逃自我毁滅。救贖之道在於每個人都有勇氣講真話,不顧前瞻後。」[26]
- Harijan, 1946-2-10
- 「那是純粹的懦弱。不可能在一個山洞裏追求真理。當需要講話的時候,保持沉默毫無意義。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隱居在山洞裏,但是普通人只有在社會裏才能得到考驗。」[27]
生死[编辑]
- 生由死而來。麥子為了萌芽,它的種子必須要死了才行。
- 就是因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會對別人的死亡流下眼淚。
- 我已經準備好去死了,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去殺人。
- 原文:I am prepared to die, but there is no cause for which I am prepared to kill.
- 活着,如同生命中最后一天般活着。学习,如同你会永远活着般学习。(11月5日名言)
-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 「在履行我承當的最高責任的道路上,如果我殉難了,那是我當之無愧的,未來的歷史學家可以說……如果需要,我不惜為解放賤民而死。」[28]
強弱[编辑]
- 弱者永遠都不會寬容,寬容是強者的特質。
- 原文:The weak can never forgive. Forgiveness is the attribute of the strong.
-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愛是勇者的特性。
- 原文:A coward is incapable of exhibiting love; it is the prerogative of the brave.
宗教[编辑]
- 無數的例子讓我深信,上帝終將拯救那些動機純正的人。
- 祈禱不是要求,而是靈魂上的渴望。
- 「我既生為一個印度人便「應當」信仰我們的印度教;既然我可以根據我們印度教的信仰決定我這種合乎你們基督的精神的革命方式,那我又何必改信你們的基督教呢?」[29]
- 「在我看來,脫離宗教的政治是絕對骯髒的,避之唯恐不及。政治就是治國;國家福利應該成為具有宗教情懷的人,換言之,即神與真理的追求者所關心的東西。對我來說神與真理是同義詞,如果有人告訴我,有一個神是違背真理的神,戓懲罰人類的神,那麼我不會崇拜這樣的神。因此,在政治活動中我們也必須建立人間天堂。」[30]
- 在大吉嶺與基督教傳教士談話,1925年
-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習慣於說,雖然神可能就是愛,歸根結柢,神是真理。……兩年前我又更進了一步,說真理就是神。……我發現最能接近真理的途徑就是愛。」[31]
- 在瑞士一次會議,1931年
- 「我喜歡你們的這位基督,但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你們的基督教徒是那麼不像你們的這位基督。」
- 「如果基督徒真正按照聖經裡找得到的基督的教導生活,所有的印度人今天都會成為基督徒」
政治[编辑]
- 「如果忘記了每位國民的『心意』,不管在會議中如何論述政治,都只是空泛的言論。就是這份心,我永遠無法捨棄。」[32]
- 「我與新興的一代之間有一段距離。我並不認為自己已是老古董。但是當我在他們中間工作時,我知道必須靠後坐,讓巨浪越過我。老年人有過他們的鼎盛時代。」[33]
- 「學生的任務是研究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在他完成自己的學業幾後,他行動的時候會來到的。他們必須遠離實際政治。所有的政黨都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學生界,這一面倒的發展的迹象。當教育的目的是生產一種安於奴役的奴隸時,這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教育事業的這一部分已經結束。」[34]
- 論述學生任務,1941年12月
國家[编辑]
- 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
- 原文:The moral progress of a nation and its greatnes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 way it treats its animals.
- 「國家是在痛苦和受難中誕生的。」[35]
- 論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則市賈利安瓦拉廣場大屠殺
- 「在這個國家裏,最窮的人也覺得這是他們的國家,在國家的締造中也有他們的發言權。」[36]
- 赴倫敦船上對路透社記者描繪夢想中之印度,1931年
- 「我堅信如果國家用暴力消滅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會陷在暴力的羅網裏,永遠不可能發展非暴力。國家代表一種集中的、有組織的暴力。個人是有靈魂的,但是國家作為一部沒有靈魂的機器,決不會拋棄它以生存的暴力。因此我寧願贊成託管理論。」[37]
- 「我承認人實際上是按照習慣生活的,但是我認為讓人按照意志生活更好。我也相信人能夠把他們的意志發展到某種程度,從而把剝削減少到最低限度。我懷着最大的恐懼看着國家權力的增長,但它摧毀個人的人格,對人類貽害無窮,正是個人的人格才是一切進步的泉源。」[38]
- 「學生的首要工作是規劃出自由國家的兒女們所應該接受的教育是什麽樣的……一個學生的生活類似隱士。他必須是簡單的生活和豐富的思想的化身。他必須是有規律生活的化身。他的快樂來自學習。當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時,學習確實提供真正的快樂。豈有比學問日增更快樂的事?」[39]
- 論述學生任務,1941年12月
相關語錄[编辑]
- 崇拜甘地的著名人士:
- 20世紀初,台灣日治時代詩人王白淵。
参考资料[编辑]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23~24.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5, pp 10~11.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3, pp 14.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1, pp 197.
- ↑ Young India, 1924-9-11
- ↑ Harijan, 1937-10-9
- ↑ Harijan, 1948-7-4
- ↑ Young India, 1925-12-25
- ↑ 莫罕达斯·甘地:《论非暴力》 何怀宏 译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199~200.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7, pp 95~96.
- ↑ 池田大作:〈有形之寶 無形之寶〉,創價學會譯:《希望對話──給21世紀的青少年》,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月,第227頁,ISBN 9629739010
- ↑ Young India, 1920-8-11
- ↑ M. K. Gandhi, Non-violence in peace & war, 2nd edition, Ahmedabad: Navajivan, 1944, pp 49.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7, pp 144.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7, pp 53~54.
- ↑ Harijan, 1946-2-10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73.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3, pp 143~144.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1, pp 261~262.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235~236.
- ↑ Gandhi to Basil Mattews, 1927-06-08, Collected works of Mahatma Gandhi, Volume 23,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 pp 452.
- ↑ M. K. Gandhi, From Yeravda Mandir, Ashram observances, Valji Govindji Desai, 3rd edition, Ahmedabad: Navajivan, 1939, pp 8.
- ↑ M. K. Gandhi, From Yeravda Mandir, Ashram observances, Valji Govindji Desai, 3rd edition, Ahmedabad: Navajivan, 1939, pp 19.
- ↑ Harijan, 1939-1-28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7, pp 53~54.
- ↑ Harijan, 1948-7-18
- ↑ Harijan, 1934-6-29
- ↑ 牟宗三講演:〈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終極關心問題〉,《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經,1983年,第130頁,ISBN 9570812001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189.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3, pp 143~144.
- ↑ 池田大作:〈有形之寶 無形之寶〉,創價學會譯:《希望對話──給21世紀的青少年》,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月,第264頁,ISBN 9629739010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2, pp 371.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3, pp 143~144.
- ↑ Young India, 1920-2-18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3, pp 112.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4, pp 11.
- ↑ K. N. Bose, An Interview with Mahatma Gandhi, The modern review, Volume 58, 1935-10.
- ↑ Tendulkar, Mahatma, 1961, Volume 8, pp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