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外觀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語錄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戰國時期衞國思想家、政治家。
語錄
[編輯]-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 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 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 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
《商君書》
[編輯]- 法制明,則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 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制之禁。
- 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
- 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
- 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
- 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
- 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
- 國之所興者,農戰也。聖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
- 今先聖人為書,而傳之後世,必師受之,乃知所謂之名;不師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議之,至死不能知其名與其意。《定分》
關於商鞅的評論
[編輯]- 毛澤東(19歲,中華民國元年即1912年)《商鞅徙木立信論》
-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譏矣。嗚呼!吾欲無言。
- 此文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一中就讀時的一篇作文。國文教員柳潛的評語如下:「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點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
參考文獻
[編輯]諸子百家 | |
---|---|
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東周)→董仲舒(西漢)→北宋五子(程頤、程顥...等)(北宋)、朱熹(南宋)→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李贄(明)→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新儒學八大家:馮友蘭、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
道家 | 老子、莊子、列子(東周)→王充(東漢)→道教各分支、新道家 |
法家 | 管仲、子產、韓非、申不害、商鞅(東周)→李斯(秦)→賈誼、劉安、漢文帝、漢武帝(西漢)→王安石(北宋)→張居正(明)→新法家 |
墨家 | 墨子、禽滑釐 |
名家 | 鄧析、公孫龍、惠施、尹文子 |
陰陽家 | 鄒衍 |
縱橫家 | 鬼谷子、蘇秦、張儀 |
農家 | 許行 |
雜家 | 呂不韋(東周)→劉安(西漢) |
小説家 | 屈原(東周)→虞初(西漢)→近現代中國小説家 |
兵家 | 孫武、孫臏、吳起 |
方技家 | 扁鵲(東周)→張仲景、華佗(東漢)→孫思邈(唐)→李時珍(明)→近現代中國醫藥學家 |
楊朱學派 | 楊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