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维基语录,自由的名人名言录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您可以在维基词典中查找此语录条目的相关解释:

语录[编辑]

  •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贝多芬
  • 所有伟大的艺术和文学都是宣传。——萧伯纳
  • 艺术”是实现和平的武器,是人生最高的“胜利之舞”;为“艺术”流淌的汗水,是构筑人类和平与文化的汗水。——池田大作
  •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是获得了自由发挥的技巧。艺术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坦途的迈进。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世界。艺术家即使有了高深的技巧,亦不意味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心灵反应的发展之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更广阔的世界,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李小龙
  • 艺术生于孤寂,死于浮华。—— 张艾嘉
  • 鼓舞疲惫的心灵,抒解、开放僵硬闭锁的心,就是艺术、文化。——池田大作
  • 文化与艺术是从内来解放人,相对地,权利是从外压抑人,两者恰好相反。——池田大作
  • 科学能体现出一种客观存在的,因为“科学里终极的美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美了”。他借用王国维的术语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他还认为中国古代重视写意之美,西方古代则重视写实之美。西方艺术家们19世纪才开始认识到写意美的重要意义,这是很好的新尝试。但是他又认为艺术如果过于追求抽象和写意而脱离现实世界,“向完全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与美渐行渐远”。[1]——杨振宁
  • 如果我有何艺术,那是在生命的画布上,用沾满五彩绘具的生命标记,挥动反省的重笔,每日在上面涂抹几笔,层层叠叠交互涂满不同的色彩,乍看之下,可能是黑鸦鸦的一片画面,朋友们随兴而来,各自带着自己有色的眼镜,从我漆黑的画面上,找到近似自己眼镜的颜色,于是陶醉在我的白日梦里,如果我有何艺术,仅仅如此而已。 ——王白渊
  • 康德所谓“永远的孤独”,这是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必须具有的特质。能够跨越古今时空的个性,必定有其独自的哲学,同时拥有深邃的寂寞。 ——王白渊
  • 一个医生必须要懂艺术哲学文学宗教。——杜聪明[2]
  • 我以为艺术是民众感情的组织者,万人共有的文化价值。绝不可为少数特权阶级的玩弄物,更不可为俗不可耐的商品。但是现实的社会绝对不是这样,艺术家──自称精神贵族的艺术家,竟一个一个变成权门底精神奴隶,而不以自愧,反而以为成功者。人类的艺术史明白地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的艺术,完全是民众感情的组识者,其成果系万人共享的公有物。我很希望这样时代的再临。由此我的眼睛,亦就不能不向现实的社会,加以研究和批判。 ——王白渊
  •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同样要受到烦恼的洗礼,那么为了艺术(我)能受更深的苦恼。……并非想把艺术故意弄成难以理解的东西,而是为了能有诗人的感情及作曲家的热情,希望能受更大的苦恼。—— 江文也
  • 当时(他)感觉有一群的诗、一群的音在体内流动,这个概念渐渐发展,最后变成一个庞大的情绪在体内绞动。……恋爱一般,为这曲子痛苦;但也如深恋爱人一样,为此曲沉迷。—— 江文也
  • 我能替六百万台湾人保存一小部分民歌,贡献于世界,感到十分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台湾同胞尽一份义务。—— 江文也
  • 我不是为人演奏、出版而写曲子,只要我的音乐能留给祖国、人类,就感到很大的安慰。—— 江文也
  • 我深爱中国音乐的“传统”,每当人们把它当作一种“遗物”看待时,我觉得很伤心。“传统”与“遗物”根本是两样东西。“遗物”不过是一种古玩似的东西而已,虽然是新奇好玩,可是其中并没有血液、没生命。“传统”可不然!就是在气息奄奄下的今天,可是还保持着它的精神与生命力。本来它是可以创造的,像过去的贤人根据“传统”而在无意识中创造了新的文化加上“传统”似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创造一些新要素再加上这“传统”。—— 江文也
  • (神)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人类以无穷的人性来领悟宇宙,因此没有任何事物是不能归于人性的。而这证明了宇宙的真理,事实上是人类的真理。——泰戈尔[3]
    • 1930年7月14日,爱因斯坦在位于柏林市郊的家中,迎接了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如是表示。泰戈尔称:“我曾用科学事实来解释这点——物质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其中留有间隙;但物质也可以看作是两者联系的固体。类似于人类是由个人所组成,但他们有各自的人际关系,而这赋予了个人集结为人类社会。整个宇宙就是以类似的方式将我们连结在一起,是个人的宇宙。我一直以来透过艺术文学和人的宗教意识,来追求这种思想。”[3]
  • 数学是替不同的东西取相同名字的艺术。--庞加莱
  • 当一门数学学科远离它的经验来源,或者甚至它只是由来自‘实际’的思想间接激发产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这门学科就危机四伏了。它会越来越走向纯美学化,越来越纯粹地为艺术而艺术......现在有一种巨大的危险:这门学科将沿着那条阻力最小的路线发展......将会分崩离析,成为许多无足轻重的分支......无论如何,我觉得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恢复到青春回到起源,重新注入多少是直接经验的思想。——约翰·冯·诺伊曼

参考文献[编辑]

  1. 杨振宁. 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光明日报: 07版. 2017年2月12日 [2018年10月31日] (中文(中国大陆)). 
  2. 【仁医心路】台湾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聪明. 2016-06-04. 
  3. 3.0 3.1 当爱因斯坦遇上泰戈尔. 2016-05-19.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