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您可以在維基詞典中查找此語錄條目的相關解釋:

語錄

[編輯]
  •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麼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貝多芬
  • 所有偉大的藝術和文學都是宣傳。——蕭伯納
  • 藝術」是實現和平的武器,是人生最高的「勝利之舞」;為「藝術」流淌的汗水,是構築人類和平與文化的汗水。——池田大作
  • 藝術絕非粉飾的裝飾品,它系點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是獲得了自由發揮的技巧。藝術系個人心靈、精神的坦然開拓,能更加深心靈的深度與廣度。各種不同的技巧、工具的運用均系朝向此坦途的邁進。藝術之目的並非單單自私與只升華了自己一邊的靈魂與意識,而是該開啟凡民之心智、思想與意志,以應合著協調美滿的世界。藝術家即使有了高深的技巧,亦不意味著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斷地進步與心靈反應的發展之中間階段罷了。完美是無法以外貌、形式來求的,而係由人類內心心靈深處散發而出。藝術的活動並非全是在藝術本身。它深入更廣闊的世界,與其中各形各式的藝術匯流在一起,而心靈的和諧與空靈中的聯繫均得以實現。由上可知,藝術之過程係由現實生活中而來的,現實的生活便是真。—— 李小龍
  • 藝術生於孤寂,死於浮華。—— 張艾嘉
  • 鼓舞疲憊的心靈,抒解、開放僵硬閉鎖的心,就是藝術、文化。——池田大作
  • 文化與藝術是從內來解放人,相對地,權利是從外壓抑人,兩者恰好相反。——池田大作
  • 科學能體現出一種客觀存在的,因為「科學裡終極的美是客觀的,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已經有這些美了」。他借用王國維的術語說「科學中的美是『無我』的美,藝術中的美是『有我』的美」。他還認為中國古代重視寫意之美,西方古代則重視寫實之美。西方藝術家們19世紀才開始認識到寫意美的重要意義,這是很好的新嘗試。但是他又認為藝術如果過於追求抽象和寫意而脫離現實世界,「向完全背離造化的方向發展,將會與美漸行漸遠」。[1]——楊振寧
  • 如果我有何藝術,那是在生命的畫布上,用沾滿五彩繪具的生命標記,揮動反省的重筆,每日在上面塗抹幾筆,層層疊疊交互塗滿不同的色彩,乍看之下,可能是黑鴉鴉的一片畫面,朋友們隨興而來,各自帶著自己有色的眼鏡,從我漆黑的畫面上,找到近似自己眼鏡的顏色,於是陶醉在我的白日夢裡,如果我有何藝術,僅僅如此而已。 ——王白淵
  • 康德所謂「永遠的孤獨」,這是偉大的藝術家應該必須具有的特質。能夠跨越古今時空的個性,必定有其獨自的哲學,同時擁有深邃的寂寞。 ——王白淵
  • 一個醫生必須要懂藝術哲學文學宗教。——杜聰明[2]
  • 我以為藝術是民眾感情的組織者,萬人共有的文化價值。絕不可為少數特權階級的玩弄物,更不可為俗不可耐的商品。但是現實的社會絕對不是這樣,藝術家──自稱精神貴族的藝術家,竟一個一個變成權門底精神奴隸,而不以自愧,反而以為成功者。人類的藝術史明白地告訴我們,原始社會的藝術,完全是民眾感情的組識者,其成果係萬人共享的公有物。我很希望這樣時代的再臨。由此我的眼睛,亦就不能不向現實的社會,加以研究和批判。 ——王白淵
  •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同樣要受到煩惱的洗禮,那麼為了藝術(我)能受更深的苦惱。……並非想把藝術故意弄成難以理解的東西,而是為了能有詩人的感情及作曲家的熱情,希望能受更大的苦惱。—— 江文也
  • 當時(他)感覺有一群的詩、一群的音在體內流動,這個概念漸漸發展,最後變成一個龐大的情緒在體內絞動。……戀愛一般,為這曲子痛苦;但也如深戀愛人一樣,為此曲沉迷。—— 江文也
  • 我能替六百萬台灣人保存一小部分民歌,貢獻於世界,感到十分安慰,也是對自己的台灣同胞盡一份義務。—— 江文也
  • 我不是為人演奏、出版而寫曲子,只要我的音樂能留給祖國、人類,就感到很大的安慰。—— 江文也
  • 我深愛中國音樂的「傳統」,每當人們把它當作一種「遺物」看待時,我覺得很傷心。「傳統」與「遺物」根本是兩樣東西。「遺物」不過是一種古玩似的東西而已,雖然是新奇好玩,可是其中並沒有血液、沒生命。「傳統」可不然!就是在氣息奄奄下的今天,可是還保持著它的精神與生命力。本來它是可以創造的,像過去的賢人根據「傳統」而在無意識中創造了新的文化加上「傳統」似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創造一些新要素再加上這「傳統」。—— 江文也
  • (神)並非孤立(於世界之外),人類以無窮的人性來領悟宇宙,因此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能歸於人性的。而這證明了宇宙的真理,事實上是人類的真理。——泰戈爾[3]
    • 1930年7月14日,愛因斯坦在位於柏林市郊的家中,迎接了印度詩人、哲學家泰戈爾,如是表示。泰戈爾稱:「我曾用科學事實來解釋這點——物質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其中留有間隙;但物質也可以看作是兩者聯繫的固體。類似於人類是由個人所組成,但他們有各自的人際關係,而這賦予了個人集結為人類社會。整個宇宙就是以類似的方式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是個人的宇宙。我一直以來透過藝術文學和人的宗教意識,來追求這種思想。」[3]
  • 數學是替不同的東西取相同名字的藝術。--龐加萊
  • 當一門數學學科遠離它的經驗來源,或者甚至它只是由來自『實際』的思想間接激發產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這門學科就危機四伏了。它會越來越走向純美學化,越來越純粹地為藝術而藝術......現在有一種巨大的危險:這門學科將沿著那條阻力最小的路線發展......將會分崩離析,成為許多無足輕重的分支......無論如何,我覺得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恢復到青春回到起源,重新注入多少是直接經驗的思想。——約翰·馮·諾伊曼

參考文獻

[編輯]
  1. 楊振寧. 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光明日報: 07版. 2017年2月12日 [2018年10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 
  2. 【仁醫心路】台灣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 2016-06-04. 
  3. 3.0 3.1 當愛因斯坦遇上泰戈爾. 2016-05-19.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