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楊振寧英語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9月22日),為美國成就最高的華人物理學家,亦為兩位最早獲諾貝爾獎中國人之一。

語錄[編輯]

培養興趣[編輯]

  • 「對一個東西發生興趣,常常是因為你的『能力』。你對某個方面天生有能力,自然會有興趣。」[1][2]
  • 「很多人認為物理學是很難很難的學問,其實不然。研究物理學的動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鑽研物理就不難了,而研究的結果可以改變人類的生產力和福利。」[3]
  • 「在物理學裡,如果你的直覺跟書上告訴你的不一樣,這就是你最好的學習機會。仔細弄清楚了以後,你就會得到一個新的直覺,很多新的直覺加起來你就變成一個很好的物理學家了。」[3]
  • 「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興趣和能力,還需要機遇。」[1]
  • 「為什麼書中寫著圓旋轉力量會向著圓心?我的直覺說那是不對的! ...直覺和書本知識有衝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4]

關於動手實驗[編輯]

  • 「當時實驗室里有個笑話,有爆炸就有楊振寧。我知道這個做不下去,就放棄了實驗物理。我的很多朋友告訴我說,這是實驗物理的幸運。」[2]
  • 「我這樣不會動手的是個例。」[2]

科學哲學文化觀點[編輯]

  • 楊振寧經常談及科學哲學宗教傳統文化的話題。實驗物理學潘建偉在被問到量子力學和哲學、宗教的關係時,曾轉述楊振寧先生的觀點「科學往前進一步,宗教往後退一步,科學再進一步,神學又往會退一步,但是科學解決了有限問題,宗教最後總是無限。」[5]
  • 「當我們發現,這個有形世界的結構竟然與純由數理邏輯與形上之美所導出的概念緊密相符,這難道不是最令我們覺得奧妙與敬畏的嗎?」
    • 原文:"After all, what could be more mysterious, what could be more awe-inspiring, than to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is intimately tied to the deep mathematical concepts, concepts which were developed out of considerations rooted only in logic and the beauty of form?"[6]
  • 2004年文化高峰論壇上,楊振寧稱「《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7]
  • 「很多人曾討論過近代科學為何沒在中國萌生,我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系。」[7]
  • 「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復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復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7]
  • 楊振寧表示科學能體現出一種客觀存在的,因為「科學裡終極的美是客觀的,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已經有這些美了」。他借用王國維的術語說「科學中的美是『無我』的美,藝術中的美是『有我』的美」。他還認為中國古代重視寫意之美,西方古代則重視寫實之美。西方藝術家們19世紀才開始認識到寫意美的重要意義,這是很好的新嘗試。但是他又認為藝術如果過於追求抽象和寫意而脫離現實世界,「向完全背離造化的方向發展,將會與美漸行漸遠」。[8]
  • 「我想現在天文學已經相當清楚地告訴我們是有大爆炸。有些科學家在研究是不是還另外有宇宙,從科學的立場上講起來,我完全沒有懂,我完全不了解這些科學家所做的東西。」[9]

科學中的數學[編輯]

  • 數學創造力之泉源。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我認為單純思考是可以掌握現實的,就如同古人夢想中的那様。」[10]
  • 「物理學與數學有些時候是不同的。以19世紀為例,數學遠遠看過去,有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山頭,而物理學遠遠看過去,只有幾座大的山頭。」[11][12]
  • 「我想在基本科學裡最深的美,最好的例子就是牛頓。我想100萬年以前的人類就已經了解到了,太陽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的這個規律。可是沒有懂的是什麼呢?是原來這些規律是有非常準確的數學結構,懂了這些數學結構,你可以非常非常非常準確地預言明天太陽什麼時候出來。就是對於大家所看見的這規律背後有準確的數學結構,這件事情的認識是牛頓告訴整個世界的。這個是牛頓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也是人類對於自然的美最深入地了解的開始。今天牛頓所寫下來的方程式準確到什麼程度呢?你像現在這個衛星上天,對撞起來,天宮一號、二號對接,這些事情都是極為準確的,不是到分、秒,是到百萬分之一秒的這種準確,這些都是牛頓的方程式所告訴我們的。這種美使得人類對於自然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認為這個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所最傾倒的。」[9]
  • 「原來宇宙的結構在有些地方有非常準確的規律。人類第一次知道這個,是因為牛頓的工作。牛頓告訴了人類,說是自然的結構有非常準確的規律,這個我認為是近代科學誕生的時候,從那個時候以後人類對於自然的了解就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是馬馬虎虎的,到這個以後呢,就知道這馬馬虎虎背後有很準確的東西,而這準確的東西,用人類的腦子可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9]
  • 「現在這個數學書只有2種,一種啊你看完第一頁你就看不下去了,還有一種你看完第一句話你就看不下去了。」[13][14](這句話楊在不同場合說過多次,每次表述時可能有個別字的差異。)

評價自己[編輯]

  • 「我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15]
  • 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16]
  • 「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17]
  • 「1928年,我父親...在芝加哥大學考取了博士學位。他游歷甚廣。但是我知道父親直到臨終前,對於我選擇放棄祖國的決定,他始終都沒有原諒我。[18]

時政與社會[編輯]

  • 「我確實非常幸運,想起我小時候中國的貧窮愚昧,想起後來很多年中國千千萬萬人流的血,還能夠建設成今天這樣。這一兩年更能看出中國的外交、經濟、國防都走進了新的時代,這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這麼多人口的國家能夠以這樣的高速度發展。」[17]
  • 楊振寧強調中國「合則盛,分則衰」。楊振寧稱親眼見證香港回歸是父輩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一天,因為「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他也指出了中國目前存在的諸多巨大問題,但他表示,「這些問題並不比在過去100年間中華民族所經歷的巨大問題更為嚴重,既然100年前我們能夠將問題解決,那麼今天的中國,憑藉內在的韌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難。」[19]

教育[編輯]

  • 「從教育年輕人的角度講,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20]
  • 2004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說:「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說:「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來源請求]
  •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體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21][22]
  •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來源請求]
  • 2000年10月29日,在南京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獎學金」時,楊振寧表示,「雖然我父親是大學教授,但因為通貨膨脹,家裡很窮,生活很艱苦,是獎學金幫我度過了難關。近幾年多次在大陸訪問,看到不少青年學生因家境困難而影響學業,感到很傷心,所以就有了這麼個想法。」楊振寧說,中國的優勢就在於擁有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的青年人才,21世紀的中國青年負有特別的使命,希望每一位大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23]

讚嘆自然[編輯]

  • 「就是我60歲的前後呢,突然有一個感覺,原來生命是有限的。這就是代表說那個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事情,所以這是相當突然的一個新的認知。 ...你也可以說年紀越大,這種對於自然界的敬畏感是越來越深。」[9]
  • 「你在電視上看見一個小牛出生,出生了以後它幾秒鐘之後它就想法站起來,常常站不起來,因為站起來立刻就摔倒,然後它又站起來。怎麼一個安排,就使得它知道它要站起來,而且失敗了以後還可以再嘗試,然後等到最後站起來,它就知道要去吃它媽媽的奶,這個母親跟這個小牛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非常神秘的事情,所以就是自然界非常稀奇的事情非常之多。就使得我想到,現在不是大家都熱衷於人工智慧嗎,他們研究的東西裡頭也是很稀奇的東西,可是這些東西離小牛跟它母親之間的複雜的這個關係那還是差得很遠呢。我很難想像說是在以後兩百年之間,生物學家會對母子之間的 bonding ,能夠有深入的了解。」[9]

賺錢[編輯]

  • 「用多種方法創造新的財富!」[24]

其它[編輯]

  • 楊振寧妻子翁帆寫的一篇名為「楊振寧先生的精與傻」的小文也收錄在「晨曦集」中,該文起因是回應某衛視一檔節目關於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的討論。「楊先生做人做事總是客觀秉承著對與不對的原則,個人利益從來沒有在他的思考範圍內,也從來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態度。我看到的楊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傻。」[17]
  • 籌款對大學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楊教授舉出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裔學者姚期智教授,是當今計算機科學的全球權威,清華校方和楊振寧都很想把他聘到清華去,姚教授本人也有此意。但是。聘請姚期智這樣一位高薪教授,在內地要經過重重「關卡」,一時之間下不了決定。但姚期智不是坐在那裡乾等的,聘請的機會一縱即逝。楊振寧教授馬上作出了決定,他打電話給姚期智說:「你來清華,你在美國薪酬多少,我們照付,一個子兒也不少!」楊教授說,他之所以如此慷慨「拍胸口」,就是因為研究中心已經籌到了一千萬美元,才能「財大氣粗」。如果沒有這些捐款支持,像姚期智這樣的人才就有可能和清華擦身而過。現在,姚期智已經成為清華大學計算器學系的教授,並參與國家實驗室的工作。[來源請求]

評論[編輯]

  • 楊振寧曾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給人「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受,沒有任何渣滓,直達深處,直達宇宙的奧秘。[25]
  •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在1991年發表《對稱的物理學》一文,提到他對狄拉克的看法:
  • 楊教授回憶陳省身說:「我曾經問他,為什麼有時中間算得那麼複雜,還不放棄?他說他有第六感,會出好的結果。陳先生的一個好朋友說,陳先生對於幾何學有科學的直覺。這與他的天賦,訓練都混在一起。其實在尖端的科學研究中,一個人有更深的見解,才使得他有預感。」「他對於小的方面,不是不注意,而是不在乎,不去計較小事情。他的眼光放在比較重要的大事情上。他對人的態度,基本上是善意的態度。我看到很多國際上的很成功或不很成功的學者,對人講話是不很客氣的,而陳先生跟這些人很不一樣。這就是有很多人羨慕他,做他朋友的原因。他很內斂,同時又很幽默,很多神來之筆。比如,有一天他跟我說:『我老了,我不僅是最老的,而且比第二老的老了十歲。』別人被逗得捧腹大笑,他自己依然能不動聲色。」[26]

參考文獻[編輯]

  1. 1.0 1.1 楊甜子. 海量 (網站編輯), 編. 楊振寧自曝糗事:我動手能力差 人稱「爆炸楊」. 新華網, 中央廣播網. 2015年9月24日 [2018年4月28日] (中文(中國大陸)). 
  2. 2.0 2.1 2.2 劉穎 (記者). 美實驗室曾笑傳「有爆炸就有楊振寧」. 南京晨報, 揚子晚報網 (轉載網站). 宋國斌 (通訊員), 劉明 (網站編輯). 2015年9月24日 (中文(中國大陸)). 
  3. 3.0 3.1 陳瑤 (記者); 馮興傑 (記者). 楊振寧自曝不會做實驗 稱美教育並不完全成功. 生活新報, 搜狐教育 (轉載網站), 新華網 (轉載網站). 2008年11月3日 [2018年4月28日] (中文(中國大陸)). 經費米推薦,楊振寧得以成為美國氫彈之父特勒的學生。為了能彌補做實驗少的缺陷,楊振寧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就寫了一個實驗的博士論文,之後就要求做實驗,並做了20個月的實驗。「這20個月的實驗給我自己一個自我認識,就是我這人是不會做實驗的。凡是我動手做的事情裡面都會有問題,以至於我的同學最喜歡講的話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楊振寧。」由於自幼便是左撇子,楊振寧好不容易才被母親糾正過來。關於他的笨手笨腳有個笑話——楊振寧小時候曾用泥捏了一隻雞,拿給父母看,楊武之夫婦為了鼓勵他,誇獎說:「這支藕做得真不錯哦!」 
  4. 龍巍. 93歲楊振寧分享學習經歷 展示當年高考證照片. 新華網 (部分內容來源1); 錢江晚報 (部分內容來源2); 搜狐 (轉載網站). 2014年4月15日 [2018年1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 
  5. 虞涵棋. 潘建偉對話青少年:別老是把量子力學跟哲學、宗教聯繫在一起. 澎湃新聞. 2017年10月29日 [2018年5月3日] (中文(中國大陸)). 
  6. Robin Wilson; Jeremy Gray. Mathematical Conversations: Selections from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數學對話:數學通訊者作品選輯]. Springer. 2000:  72. 
  7. 7.0 7.1 7.2 楊振寧指責《易經》阻礙科學遭轟. 大紀元時報. 2004-09-23 (中文). 
  8. 楊振寧. 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光明日報: 07版. 2017年2月12日 [2018年10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 
  9. 9.0 9.1 9.2 9.3 9.4 劉磊. 王晶晶, 編. 對話楊振寧:諾貝爾獎對我一生沒有極大的影響. 新浪科技. 2017年6月13日 [2018年4月28日] (中文(中國大陸)). 
  10. CN Yang.indb - Purdue Engineering
  11. 蔡天新. "ZHQ", 編.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個圓」——西子湖畔訪楊振寧. 南方周末. 2018年11月28日 [2019年2月12日] (中文(中國大陸)). 
  12. 張丹萍 (責任編輯) (編). 這本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好書 究竟講了啥?. 商務印書館; 台州在線 (轉載網站). 2018年1月11日 [2019年2月12日] (中文(中國大陸)). 
  13. 楊振寧. 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主旋律. 中國《百家講壇》欄目. 事件發生在 1分5秒處開始. [2019年1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 
  14. 馮曉華; 高策. 吳大竣、楊振寧在規範場與纖維叢關係問題上的工作.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09, 28 (2): 173 (中文(中國大陸)).  |section=被忽略 (幫助)
  15. 楊振寧:我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16. 「眼高手低」的楊振寧. 人民網. 2004年9月21日 (中文(中國大陸)). 
  17. 17.0 17.1 17.2 楊振寧攜翁帆推新書「晨曦集」 百歲要出「天大亮集」. 聯合新聞網. 2018-05-11 (中文(臺灣)). 
  18. CN Yang.indb - Purdue Engineering
  19. 楊振寧教授:中國只有一個 「合則盛、分則衰」. 騰訊網 (中文(中國大陸)). 
  20. 出自《在2005年8月14日烏魯木齊舉行的「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21. 石希 (責任編輯) (編). 1985年:高考改革「摸着石頭過河」. 人民網. 2007年6月25日 (中文(中國大陸)). 
  22. 顧立軍 (記者); 孫自法 (記者); 吳蘭 (記者). 小平百年誕辰:鄧小平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淵源. 中國新聞網. 2004年8月20日 (中文(中國大陸)). 
  23. 「楊振寧獎學金」在南京大學設立. 光明網 (中文(中國大陸)). 
  24. 出自《在北京一次的演說》。
  25. 田發偉,《美與物理學——楊振寧在清華園發表演說》
  26. 鄭然 (記者); 丁峰 (通訊員). 楊振寧回憶陳省身:他的一句話影響我一生. 城市快報: 07版. 2004年12月7日 [2019年1月31日] (中文(中國大陸)).